第二卷 道可道 第一八八章 五行山(第2/3页)

他知道,如来此举无非为以后做下铺垫,倘若自己被道教中人收服,于之后再入沙门大为不利。而自己在这山下应该呆不上五百年了,佛教东扩的序幕自隋文帝时便已经拉开,理应有条不紊地走下去,轻易不会改变进程。

饶是如此,悟空也觉一种凄凉之意油然而生,千丈高峰,只为镇压一个追逐自由的灵魂而设,这种威慑力任谁也难以承受。此时,他感同身受,忽然有些理解那个屈服于佛教、甘心西去取经的美猴王了。

山,一座剥夺自由、禁锢身躯、打压灵魂的山,压了他整整五百年,那颗向往海阔天空的心,又怎能仍如五百年前一样毫无畏惧?

五百年间,他能眼望天上飞鸟展翅翱翔,见地上走兽奔腾跳跃,便是看见缓缓爬行的蝼蚁,恐怕也有羡慕之心吧。

遥想当年目运金光参拜四方世界,伫立绝顶笑看八面来风,扯起大旗号称齐天大圣之时,心中会是何等滋味呢?

此时他应该知道,即便须菩提祖师神通广大,也不许他说出师承,自然是因为心有所惧了。一个人再强,也强不过天,强不过命运。五行山,是这世界给他上的第一课。

此时,他是否会认为自己的梦想可笑至极,说什么“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说什么换个新天地,说什么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原来那些不言不语的人,才最深沉,才最可怖。自己枉称齐天大圣,在他们面前,与一个孩童无异,想必此事已成世间笑料了吧。

美猴王既已西去,其实便是承认自己败了,他跪在唐僧面前之时,其实便是向灵山伏下了那颗高傲的头颅……

※ ※ ※

悟空想了许久,自己虽非大闹天宫时被擒,但此番既已被制服,却与美猴王大同小异了,只怕过不了几十年,便有那骑着白马的和尚到此,揭去峰顶金帖,救自己出去。他浮想联翩,不知不觉已过了一日,忽然察觉到,体内造化居然有不稳的动向。

这山,有古怪!

悟空收拢心猿意马,心神合一,仔细查探体内造化动向,但见造化丝丝缕缕,顺着自己窍门竟有向外涌动的迹象。这流动迹象极其轻微,于他自身造化也如沧海一粟般渺小,但若这样流上几十年,恐怕,也会对自己修为有些影响。

悟空忽地恍然大悟,为何《西游记》中那猴子大闹天宫时无人能敌,而取经路上貌似功力打了折扣,恐怕与这五行山不无关系。

如来,还缺这点造化吗?按理来说,悟空修为越高,西去路上越是容易,他偏要如此算计一下,又是为何?想来想去总是想不通,只知道造化流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好事,而自己无论如何运功,都无法阻止,一时间心里烦躁之极。

造化神猿,于造化甚为敏感,每一丝的造化流失,都清清楚楚,心中失落感越来越强。悟空勉力静下神来,他知如来神通远胜自己,便暂不与之相抗,心中又胡乱思想起来。

这时,齐天岭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正是显圣真君杨戬。他后来知道悟空被压于五行山下,极为震惊,悟空自言“求败”,自己还以为他运筹帷幄,一切皆在掌握,哪知如来骤然出现,二话不说便将悟空制服当场,这应该绝对不在悟空算计内了吧。

杨戬也知自己救不了悟空,便想起了齐天岭上一众高人,于是匆匆来此报信。

九灵元圣闭关未出,祝融几个外出云游仍未归来,在座还是大禹、后羿、通风、王禺、麒麟几人。

众人听杨戬讲完此事,各个反应不一,牛魔王暴跳如雷,怒目以视,若不是通风拦着,便要与杨戬动起手来。

麒麟站起便向外走,大禹叫道:“哪里去?”

麒麟头也不回,道:“那个什么佛欺人太甚,我去平了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