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书院(第2/2页)

邵坤道:“就一点小小的要求,在校舍上写明是邵记提供的就行。”邵坤可不像是群人么短视。

姜安民早在几十年前就是状元出身,是有真才学的。寒门学子能有样一个便利学习的机会,一定会如饥似渴的学。将来若真的有一个两个考上科举,也算是一份情。

人生在世,要么图名,要么图利!

他这辈子是没啥大的野心,但是可以给儿子将来搭桥铺路结善缘。

这些对姜安民来讲都是小事儿,答应的十分豪爽。

他是实干的人才,又有白公子和关玉杰样的左膀右臂帮忙,再加上五千两银子的威力。很快县里开了树人书院,下面还有一个小小的邵记二字。

瞬间让不少寒门学子奔走相告。

这里有大儒讲学,所有人都可以报名,通过测试者,束修交的少还包食宿。对很多外地的书生十分友好。

每年开办春秋两季招生。第一批计划招收两百人,但是寒门学子实在是太积极了。报名竟有三千余人。实在没辙了又在原本两百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百人,个个都是十里挑一。有几个好苗子连姜安民样严格的人都十分满意。

这种严格的入学选拔之下,能选上的人都是小有名气的才子,甚至还有童生和秀才种带功名的。

对他们而言能考上树人书院心中兴奋不亚于考县学,学无止境,寒门不乏刻苦读书之人,但书本笔墨都太贵了。想要读下去就要家里源源不断的支持,很多寒门学子天资极高却因为束修和笔墨费被迫放下学业,壮志难酬。树人学院一开,无疑带给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希望。

校舍是新盖的,连被褥都不用拿都是新弹的棉花,还有两身衣服发放。笔墨有定量,学堂测验考的好还能有额外的奖励,这些都来自邵记的捐赠,邵记两个字就缝在他们的被子上,衣服上,甚至纂刻在笔杆上,所有学子都非常感激。

甚至还把个书院私下叫为邵记书院。

好多商户后悔不迭,没想到邵记般无耻还打广告。士工农商,商人地位最低,无论是养名厨养名妓甚至请书生们题字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花费高效果一般。邵记拿花小钱办大事儿。援助县学,只要经营下去绝对能在广大学子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真是想不到啊!

可是就算少缴纳束修,包吃包住仍有寒门学子捉襟见肘。在县城里总有些花钱的地方,想参加诗会,流水曲觞需要少量银子,这都是提高名声好的去处,没银子却不行!就此邵坤还想了别的办法。

这天,刚下了县学,就有好几个书生就结伴离开,来到了邵坤家米粮库房边。

“来晚了。”后来的书生不无遗憾。

小小的院落摆放着四十张单人的木头桌椅像考试一般。若是来的晚了就只能跟别人商量腾出半个桌子站着写,也不叫人白腾地方得给对方五文钱。

来有两个活儿,一个是给邵记写广告,自从邵记那发放的广告纸有写有画的出了名之后,就延续了下来。几句简单的广告词加上画几笔,书写一定要工整,一千张能赚五十文钱。

成手一天能赚两百文,而且都是当天给结算的。既能赚到钱,又能练字一举两得。

还有一种用的纸张非常好,笔墨都是带香味的,写的内容却是县里流行的各种艳俗。书生抄的面红耳赤的,十文钱抄一本,赚的不如写广告的多,但抄十本可以送一刀宣纸!

但必须是字好,不能有错字的。

这俩活儿一下子在邵记书院流行开来。

姜安民知道穷书生给邵坤打工的事儿,也睁一只闭一只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