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第2/3页)

在左大臣家人的恳请之下,这位净藏前往时平府,只见时平已面呈死相,便断言此乃定业所致,无论施何法术,也难逃一死。然而禁不住病人和家属的一再恳求,无由推辞,只好诵经祈求上苍保佑。恰巧净藏之父清行也前去探望,坐于病人枕边。在净藏一心祈祷下,由病人两耳内飞出青龙,口吐火焰,对清行说道:“只因鄙人生前未听从阁下讽谏,才遭此左迁之罪,被贬于筑紫之地,最终郁郁而死。今蒙梵天帝释允许,得以变成雷神向陷害鄙人之人报仇雪恨了。然令郎净藏以法力阻碍我报仇,欲降伏鄙人,实出乎意料之外,乞求阁下务必阻止令郎继续作法。”清行闻听胆战心惊,当即命令净藏中止祈祷。净藏刚离开房间,须臾,时平便咽了气。

宇多上皇听说身为上皇弟子的净藏中途退出左大臣府第,未加持祈祷到最后,极为不悦。传闻净藏于以赎罪之心,隐居于横川的首楞严院达三年之久,每日苦行修炼。世人皆认为时平之死是恶有恶报,无人同情。而且,报应不限于时平一人,还殃及子孙后代。他的三个儿子中,长子八条大将保忠,于承平六年七月十四日死去,时年四十七岁。三子中纳言敦忠——新夫人在原氏在时平晚年为其所生之子,死于天庆六年三月七日,年仅三十八岁。按说保忠活到四十七岁,在那时还不算早死。其实他是因过于恐惧菅公作祟而得了病,招来修行之人于枕畔诵药师经时,错把经文中的“宫毗罗大将”听成“缢死汝”[3]而昏厥过去后便再没醒来,当然也不能算是正常死亡。

此外,时平还有一女,后来当上了宇多天皇的皇后,名曰京极御息所,竟也以短命告终。另有一女仁善子,其与醍醐天皇的皇太子保明亲王所生的康赖王,即时平的外孙,在保明亲王驾崩后,被立为皇太子,竟然也于延长三年六月十八日死去,年仅五岁。

唯有次子富小路右大臣显忠于康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以六十八岁的高寿而殁,此乃例外。此人心地善良,平生敬畏菅公之灵,每晚于庭院遥拜天神。且持家严谨,节俭度日。在位六年间,无论居家还是在外,从不摆大臣之威风,即使外出也极少前呼后拥,从不带四名随车侍从,自己常坐于车尾;用餐时不用奢侈器皿,只使用陶碗,也不用桌几,只将木制托盘置于榻榻米上用餐;洗脸、洗手不用角形盥盆,而是让人于寝殿遮阴处搭一凉棚,置一小桶,桶内放一长柄小勺。每日早晨,仆人只需往水桶里倒入热水,洗手时,自己舀水来洗,从不使唤下人。由于他品行端正,一直仕途顺遂,官至右大臣,后被封为正二品。此大臣子孙中,如三中寺的心誉、兴福寺的扶公等入了佛门者皆平安无事,并升至大僧都或权僧正的高位。出家者中,此外尚有敦忠中纳言之子右卫门佐佐理,以及佐佐理之子岩仓的菩提房文庆等,他们皆因皈依佛门而得以避害。总之,昭宣公只有长子时平的后裔衰败下去,其四子忠平不仅官至从一位摄政关白太政大臣,而且一门皆出人头地,执掌重权。据说这是因为菅公被发配时,当时的右大辨忠平暗地里同情菅公,不与兄长勾结,此后亦时常给发配的地方传送消息,两人从此结下友情的缘故。

时平之三子敦忠是三十六歌仙之一,人称本院中纳言,又名枇杷中纳言、土御门中纳言等。他以《百人一首》[4]中的“与君相识后,心中添忧烦,莫若不识君,心静一如前”为人所知。正如《今昔物语》所记载的那样,“此权中纳言乃本院大臣之妻在原所生,年约四十,俊美风雅,品行端正,深为世人喜爱”。他与时平不同,是个温和善良的人物,并且继承了曾外祖父业平的血统,还是位多愁善感、热情洋溢的诗人。但是据《百人一首一夕话》[5]里的记述,夫人在原氏从国经府第被时平带走时,已怀上了敦忠,可见敦忠确是国经的骨血。然而因是夫人移居本院之后所生,所以作为时平之子抚育。果真如此的话,敦忠便是少将滋干的胞弟了。不过,《一夕话》中的这段记载究竟依何而来,笔者尚未找到其出处,或许是当时世间的传闻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