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舍己为人(第2/3页)

由于时日尚短,邺城巨变尚未传至外郡城镇,赵国境内并无民变,但先前数年的西北战事令赵国国力耗损严重,路上灾民成群,饿殍填塞沟渠。

衣衫褴褛的灾民拖家带口往南行走,南方的晋国是他们的目的地,至于能否在饿死之前走到晋国他们并不知晓,亦不知晓走到边境会不会有胡人士兵阻拦他们,更不知道晋国会不会接纳他们。

没有比较就没有好坏,虽然见多了难民和灾民,再次见到难民还是令莫问暗自后怕,若不是当年机缘巧合的修习了道法,他此时的境遇不会比这些难民更好,甚至能不能活到今天都不一定,正是因为修习了道法,才令他不但于乱世之中保全了性命,还受到各国君主的敬畏和尊敬,抛开大的差别,单就赶路而言,他人翻山越岭每日不过行出百十里,而他提气凌空,日行千里轻松从容。

傍晚时分,莫问到得清平城,这里是赵军和晋军对峙的区域,赵军起寨百里,屯兵无数,与固守清平城的晋国军队对垒。

莫问到得此处,看到了惨烈的杀戮,杀戮并非发生于赵国和晋国的战争,而是赵国军队对赵国南下逃命难民的疯狂杀戮,这些难逃的难民被冠以叛国罪名惨遭屠杀,手无寸铁饥肠辘辘的难民在赵军的箭雨之下纷纷倒地,幸存的难民只能调头回返,实则他们并非幸存者,逃过了今日的箭雨却逃不过明日的饥饿。

“道长,求求你救救我的孩子!”一瘦弱男子抱着一腹部中箭的孩童跪在莫问面前痛哭哀求,他并不认识莫问,但是在他的印象当中道人都是懂得医术的,所谓病急乱投医就是如此。

莫问一路南下,见到了很多难民,却少见孩童,孩子都哪儿去了,他不愿想也不敢想,眼前这个瘦弱的男子年纪当在三十岁上下,瘦骨嶙峋,五官几乎瘦成了骷髅,但是他还带着孩子,在生死面前,这个陌生男子表现出的浓浓父性令莫问心中为之大动,这是一个不愿易子而食的好父亲。

莫问探手抚向那男童寸关尺,根据脉相确定他生机未绝,转而抬手发出灵气试那羽箭入体的深度和位置,在确定其可以医治之后以灵气震出了那男童腹部的羽箭,转而自怀中摸出一粒丹药一分为二,喂其半粒,捏碎外敷半粒。

这丹药是阿九当年自无名山炼制的,阿九飞升之前二人回到无名山时莫问将其带在了身上,这些丹药药效神异,得到医治,那男童很快止血,睁眼苏醒。

“道长,求您收了犬子做徒弟吧。”那瘦弱男子磕头如捣蒜。

莫问闻言摇头长叹,若是父母在世,没有谁会舍得将自己的孩子交给道人和僧人做徒弟,此人求他收自己的孩子为徒,实则只是为自己的孩子求条活路。

莫问医治那孩童的举动被其他灾民看到了眼里,见到那男子的举动之后知道莫问能够医治箭伤,纷纷围拢过来跪地求医。

莫问如何能够医的了这么多人,只能闭目摇头,无言拒绝。

众人苦求无果,只能离去,最后只剩下了那瘦弱的男子留在原地,他之所以不走是因为已经饥饿晕倒。他那五六岁的儿子以为父亲也似其他人那样饿死了,拉着那瘦弱男子的右手悲痛欲绝,连呼父亲。

见此情形,莫问心弦受到触动,探手握住那男子的寸关尺延出灵气将其唤醒,那瘦弱男子苏醒之后再度趴伏在地,哀声哭求,“求道长收下犬子,给他一条活路。”

莫问闻言摇了摇头,抬手入怀取了一方黄金与那男子,他先前试过那孩子的经络和气息,并不适合练气修道。

消瘦男子见莫问拒绝,知道他心意难改,收下黄金磕头道谢,转而抱着受伤的孩子迈步北行,但他身体虚弱,步履踉跄,没走多远便摔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