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18章 投奔(下)(第3/4页)

远古的传说里,有龙马背着河图浮出洛阳一带黄河,伏羲以此演先天八卦,而与妹妹女娲一起繁衍出两支部落群,一支居于河洛西边的太昊氏,以龙为图腾,又向东方下游分割出少昊氏,迁居泰山一带,从羲和部落到皋陶、伯益的东夷部落联盟都是以凤(玄鸟)为圈腾。

认为神话传说反映不准确,查找有明显历史脉络关系到洛阳的战略节点,是从炎黄以农耕脱离‘古羌系’母族开始——黄帝发起于泾渭平原、出洛阳顺黄河到下游,而东夷系蚩尤发起于沿海丘陵、出泰山沿黄河上溯,两大势力逐鹿中原时黄帝取得全面胜利,获取中原大块平原所有权,就排除东夷系渔猎海洋文明的道路,而奠定了汉羌系大陆农耕文明的根基。

蚩尤没有得到敌方洛阳这一战略节点,还输掉己方泰山这一战略节点,自黄帝将泰山这一东夷圣山封禅来,历代皇帝无不沿革此举,封禅泰山,以绝尽东夷余脉,合华夏气运为一体。

而文化传统龙雄为皇、凤雌为后,影射这一个战胜,要知道在凤凰一词中凤本为雄鸟,而在这时只能雌伏。

越早期神话传说时代,因战争技艺不高,越以人口大势决定胜负,黄帝胜利不是无由——不得不说黄河冲击而成的黄土平原对于初生农业来说是肥沃、易耕的宝地,能超越时代技术有限制而繁衍出充足人口,以至黄帝可以失败很多次还是崛起,而蚩尤只失败一次就完蛋了。

在此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华夏农耕人口大部集中于黄河中下游流域,而在洛阳的函谷关一线山水阻隔,逐渐形成关东、关西两块不同的大平原,使得洛阳渐由出泾渭平原的战略节点升格至掌控东方大平原的核心中点。

以洛阳函谷关为界,号称关西、关东,而繁衍出差异性两大人口、文化、经济圈,包括人与人之间气运交流,泛而观之就渐形成不同的龙气。

关西是三辅秦地,地处黄河中游,这块大平原总面积相对较小,但好处是有黄土高原、秦岭、太行山脉等四面包围,除了来自高原民族的威胁(与汉系同源的羌系),类似于蜀地的安全环境,又有沿黄河过函谷一线的畅通出口渠道,宜居宜耕而交通便利,人口繁多而质量极佳,是快速崛起之地,龙气量小而凝聚。

关东则是河北、河南,地处黄河中游,总面积相对很大,在汉代时的开拓尚未完全,甚至有着大片原始森林存在,是全面扩展之地,龙气量大而分散。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盟津就是洛阳城北的黄河渡口,取名盟是因周武王会盟诸侯伐纣之地,群雄到达洛阳后,在这里会盟讨董有所寓意。

而咸阳就是长安代称,董卓避让迁都后的地方。

曹操的《蒿里行》再明白不过表现出这种关东、关西对立态势,而展现出战略细节——东西对决,核心兵家必争之地就是洛阳,周公最早在这里建立东都成周(洛邑)以监视关东诸侯,震慑异脉龙气。

如果对上的是凝聚一体的关西军,所有关东军都是失败下场——商朝本身的毁灭就是因征东夷平叛时,被快速崛起的周国自西部偷袭。

周朝是失去关西后盾,洛阳就失去控制关东的力量,东周被快速崛起的秦国从西部攻灭。

刘邦取得汉中和秦三辅故地,才能在和项羽的战争中屡败屡战,而项羽失败一次就彻底完蛋了。

光武帝刘秀以洛阳统长安,是以势压缩得赤眉军缺粮,刘邦先于项羽扣关入咸阳几乎毫无抵抗,这都是有时势背景的特例。

因这种种先例,关东联军要想从长安迎回天子,就得彻底消灭董卓,但后来先是虎牢关在吕布手中吃了苦头,后曹操、孙坚突进都被徐荣击败,甚至有李榷大破汉末名将朱儁,都使诸侯深深畏惧董卓西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