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胡骑已践中原地汉帜方张细柳营(第2/8页)

南霁云叹息道:“哥舒翰本来是个将材,可惜被杨国忠逼反了。咳,这也是朝廷久疏兵备,边疆重责,一向付诸以番人为主的边军之故。如此一来,只怕局势更难收拾了。”

雷万春道:“皇上打算逃避西蜀,由太子做兵马大元帅,郭令公做副元帅,此事尚未曾发表。我这次飞骑到来,正是奉了张、郭二公之命,要和南师兄、铁师弟商量一件事情。”南霁云道:“什么事情?”雷万春道:“这是与皇上逃难的事情有关的。”铁摩勒诧道:“皇帝老儿走难,与我有何相干?”雷万春笑道:“你们两位,谁愿意做护驾将军,跟随皇上到西蜀去。这是郭令公的书信,你们请看!”

南、铁二人读了这封信,才知道事情的严重,以及雷万春此来的缘故。

原来在安禄山之乱起后,睢阳太守张巡也升任了雍丘防御使,但他责任加重了,兵力便嫌不足,兼之又缺乏粮草,因此便派出雷万春到长安向朝廷请求增兵拨粮。

雷万春到长安的时候,正值潼关失守,朝野震动,玄宗计划西迁的时候。人心惶惶,京城已陷于混乱的状态,皇帝都只顾自己逃难了,哪里还有兵可调、有粮可拨?

玄宗在承平的时候耽于逸乐,但还不是十分昏庸的皇帝,在危急的时候,还能够重用郭子仪、张巡等有才能的将领。也正因为他要倚重郭、张等人替他保住江山,作为张巡使者的雷万春才得到他的召见。

召见之时,秦襄、尉迟北二人也在一旁伺候,玄宗先讲了朝廷的困难,然后用一番好言抚慰,增兵拨粮之事,那是不用提了。非但如此,他还向张巡和郭子仪要人。因为他逃难的时候,需要有本领的心腹武士保驾,急切之间,无处可寻,他素来知道张、郭二人手下,颇有能人,而难得这两人又是忠心耿耿,他们保荐来的武士一定可靠。

当时秦襄和尉迟北向玄宗献议,本来便要把雷万春留下的,雷万春哪肯离开危险中的睢阳,最后是采取了折衷的办法,由雷万春接了圣旨,转谕郭子仪和张巡,尽速选拔可靠的武士前来长安,若是无人可选,便要调雷万春来作御前侍卫。

其时,睢阳四面都是敌兵,形势危急之极,雷万春回到睢阳,和张巡商议之后,睢阳实在是无人可调,于是雷万春再到九原,一面请郭子仪发兵援救,一面传达圣旨。

郭子仪这封信便是讲这两件事情,他的兵力虽较张巡雄厚,但是他所要防御的地区也比张巡广大得多,因此兵力也嫌不够。当下,他除了尽力抽调出一支援军之外,还想到一个计策,因为潼关失守之后,得以安全逃回后方的军队,十停不到一停,散在潼关周围的散兵游勇甚多,他计划派一个得力的将官去将这些溃军重组起来。他希望南霁云替他执行这个计划,铁摩勒则到长安听候皇帝任用。

铁摩勒读了这信,叫道:“皇帝老儿逃难,与我何干?只有他的命才值钱吗?哼,哼,我不愿去!”

南霁云道:“那么,你去潼关如何?”铁摩勒道:“这,我更不行了,我自问没有大将之材,也不耐烦和官兵打交道。”

雷万春道:“可是这两件事情定得有人去做,你不愿去长安,可不令郭、张二公为难了吗?”

铁摩勒想了一想,说道:“我知道比较起来,还是去作御前侍卫责任最轻,只是我不服气给皇帝老儿作保镖。”

南霁云笑道:“我们对皇帝老儿也并无好感,可是我只问你一句话,你恨安禄山多些,还是恨皇帝多些?”

铁摩勒道:“这怎能相比?安禄山率胡兵入寇,所到之处,奸淫掳掠,无所不为,把咱们汉人看得鸡犬不如,皇帝虽然可恼,到底还是咱们汉人,而且也尚不至于像安禄山这样凶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