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要从字迹分真伪细听前情识友仇(第4/8页)

李希浩无可奈何,只好提起笔来,说道,“好吧,我就随便写一首唐诗吧。此道荒疏已久,只怕写来一定不似旧时了。”

李思南给他扶纸,只见他写得很是谨慎,当真是一笔不苟,而且每写一个字,就停笔想一想,好像是在揣摩什么的神气。好在他写的只是一首七绝,只有二十八个字,用不到一炷香的时刻,也就写完了。

这首绝句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四首《从军行》中的一首。诗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李思南留心细看,李希浩所写的字迹和那本兵书上所批注的字迹倒是有几分相似,但只是“形似”而已,并非“神似”。兵书上的字笔法刚劲,现在所写的这一首诗,虽然刻意求其“瘦硬”,但仍然掩不了那几分柔媚的味道。李思南不禁疑云陡起,暗自寻思:“爹爹虽说是隔了二十年,但笔法犹如性格,却不应改变得如是之大。”

李希浩掷笔笑道:“久不练字,手都硬了。不过,字虽然写得不好,这首诗选得似乎还算得体。你看怎样?”

蒙古的疆域由于连年征战,变化很大,与金国的界线也从无正式划分。不过,大体说来,是以玉门关为界。玉门关外,其时已是蒙古的势力范围,虽然还有某些金国的属部,金廷设有官职留守,那也只是虚衔而已。

金国在未侵占北宋的领土之前,有一个军事重镇在古代鄯善国境内,鄯善旧名楼兰。

王昌龄这首《从军行》,诗中说的“孤城遥望玉门关”与“不破楼兰誓不还”两句,说的虽是唐代征西域之事,但用作今天蒙古“伐金”之用,也还可以适合。是以李希浩特意写这首诗,希望通过明慧公主之手,用来讨好成吉思汗。写了之后,很是得意。却又怕儿子不懂,是以问他。

李思南道:“爹爹这首诗选得很好,不过倘若选的是另外一首,就更好了。”

李希浩道:“哪一首?”心里不大高兴,想道:“这小子倒是大言不惭,难道他还能够从唐诗中挑出一首更适合的?”

李思南道:“也是王昌龄写的《从军行》,爹爹选的是第二首,我以为最后那首更好。”于是念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这是歌颂汉名将防御外祸的。蒙古如今“伐金”,势将渡阴山而入中原。李思南念这首诗,自是把蒙古的骑兵比作诗中的“胡马”了。还有一层,李希浩虽是被俘而至蒙古,并非“长征”,但总是在万里之外的异域,而至今也还是“人未还”。因此这首诗从李思南的口中念出来,也是对父亲的一种讽喻。

李希浩不觉变了面色,说道:“我懂得你的意思,我是要回去的。他日若然蒙古与大宋为敌,我也希望能够做一个‘龙城飞将’。不过,这都是以后的话,今日咱们还是不能得罪蒙古人的。还是用我写的这首诗好,你懂不懂?”

李思南道:“爹爹的意思,孩儿懂得。我会把你想要表达的意思,借这首诗向公主讲解的。”

李希浩松了口气,说道:“好,你明白就好。那你赶快换衣裳去吧,公主恐怕等得不耐烦了。”

李思南回到自己那座篷帐,悄悄把父亲注释的那本兵书拿出来,和李希浩则才所写的字对照着看,越看越觉得笔迹不同。

李思南收了兵书,疑心大起,暗自想道:“是因为隔了二十年而致笔迹不同呢?还是……”他开始怀疑这个李希浩不是他的父亲了。可是,“他若然不是我的爹爹,又何以知道我的生辰八字?爹爹注释的这本兵书,更是一个秘密,除了我们母子之外,是没有第三个人知道的。难道爹爹会随便告诉外人么?”有这两层原因,因此他虽有怀疑,却仍然不敢断定这个李希浩就是假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