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第三十二章 皎皎贞素(第4/5页)

廷辩至此,差不多可以算是消解异议,达成了一致,只需要皇帝陛下点一个头,接下来怎么处置已是顺理成章。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向来对长林王言听计从的萧歆,此时的神情却有些犹豫,对于荀白水禀奏的话,半天都没有予以回应。

“陛下……”萧庭生困惑不解地上前一步,拱手道,“不知陛下心中还有何疑虑,老臣都可以解释。”

萧歆看了他一眼,没有直接回答,反而扶案站了起来,“朕觉得有些烦闷,众卿先退下吧,请王兄陪朕到外面走动走动。”

殿下众人甚是茫然,可又有谁敢多言多问,齐齐行了礼,依序退了出去。

同群臣一起走下殿外高阶后,荀白水快行几步叫住了刑部的吕尚书,询问道:“今日未见长林世子,大人可知他去了哪里?”?“世子即便告假也不会找我,我哪里知道?”吕尚书朝远处的殿门瞟了一眼,压低了声音,“凡是老王爷奏请之事,陛下一向甚少驳还,今儿这是怎么了?”

荀白水沉吟了一下,摇头,“今儿也不算驳还,给北燕的国书肯定会按老王爷提的意思来写,陛下所忧虑的……大概是这之后的事吧。”

“这之后?”

荀白水淡淡道:“燕梁之间如此重大的变局,吕大人不会真以为一封国书就能全部解决吧?”

养居殿的正后方便是整座宫城最高的云台楼,两者之间由一条七彩琉璃瓦覆顶的长廊相连。梁帝负手在后,步履缓慢地踱行于廊下,一路行来,完全没有要开口说话的意思。

时近初夏,天边云脚低垂。萧歆默然步行至长廊尽头,拾阶登上云台,手扶石栏,极目远眺,饱含潮意的雨前风穿檐而过,灌满襟袖。

就这样静静站立了近一刻钟,萧歆方转过头来,低声道:“国书可以按王兄的意思拟定,但其他的……朕不允准。”

萧庭生微微一怔,“陛下,其他的事……老臣还没有开口呢。”

“王兄想做什么朕还能不知道吗?你既然提出了这样的处置议案,自然要准备应对最坏的情形。”萧歆摇着头,眉头紧锁,“无论道理上有多么对,王兄终究也要想想自己的年岁!上次你从甘州回来时朕就说过,再也不放你去边境了。”

萧庭生心中柔暖,微微笑道:“陛下说得不错,老臣的确是想请旨出京。燕梁之间局势已变,北境全线的兵力配置必须要有所调整。但这只是防备而已,短时之内,北燕绝对无力南下,请陛下放心,此行并无凶险。”

梁帝依然沉着脸,甚是不满,“平章是长林副帅,既然只是调整兵力加以防备,让孩子去不也一样吗?”

“后方粮道正在重建之中,这孩子比我细心机变,我想让他出去巡查一趟,回京城也能随时监管。”萧庭生的视线越过重重宫檐,神色变得有些悠远,“再者,陛下您刚才也说了,年岁不饶人,眼看就奔着古稀去了,也许除了归土的那一日,这已经是老臣最后一次前往北境……万望陛下允准。”

萧歆定定地看了他片刻,心知这一次终究还是拗不过他,不由长长地叹了口气。

长林王辞驾离开宫城的同时,有两道口谕从养居殿中传出。一道命内阁按御前廷议的内容立即开始草拟国书,另一道则直接传给了刑部提刑司,令其释放在押的长林二公子。

商文举接了口谕,十分庆幸自己今日判断得当,没有扫了世子爷的颜面,高高兴兴等在天牢外头,一看到萧平章的车驾出现,便立即迎上前去通报了消息。

萧平章对此并不意外,下车向他致了谢,带着平旌回转府内,打发他先去广泽轩清洗更衣,再到上院请安。

对于调整北境布防的问题,萧平章的想法自然和梁帝一样,打算由自己出行,昨夜为此还与父王争执了半宿,谁也没有劝服谁。他原本以为今日宫里萧歆能够强令拦阻,可在书房门前一看元叔暗示的表情,就知道最终未能如愿,心情顿时有些郁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