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卷 第 六 章 离情别绪(第3/8页)

是得快去倒掉,那股子味道,谁受得了?

老人道:“恩人,他怎么还……”

老人关心儿子,怎么吐过了还没醒。

姑娘玉朵儿也想问,还没问。

关山月道:“受了这么久的折磨,这么久的罪,一旦毒解、吐过、舒服了,难免会入睡,是太虚,也是恢复,片刻之后就会醒过来了。”

听关山月这么一说,父女俩都放心了。

拉花儿又进来了,半盆乌黑腥臭之物倒掉了,瓦盆也洗干净了。

放下了瓦盆,点上了灯。

原来,一阵折腾,不知不觉问天色已经暗了。

从这座“蒙古包”里看得见,别的‘蒙古包”都有灯光了,里头点着灯,外头也挂一盏灯,从远处看,大草原上灯光点点,应该很好看。

没一会儿,老人的儿子醒了,这回是真醒了,可以坐起来了,但是还不能站起来走动。

这就很不错,很知足了。

老人为儿子引见关山月。

当然免不了又是一番感恩。

老人的儿子还不能致谢,他媳妇儿要代他磕头。

关山月坚持不让,最后照样也免了。

又过了一会儿,有两个人来见,都是“蒙古”壮汉,是关山月初来时,拦关山月那十个壮汉里的两个。

进来躬身,恭谨的向老人用“蒙古语”说了两句。

老人转望关山月:“恩人是我一家的恩人,我旗的人都视恩人为恩人,要对恩人表达感恩之意,已经准备好了,特地来请恩人。”

关山月要说话。

老人道:“这是我旗人的一番心意,按‘蒙古’的习俗,是一定要到的。”

老人既这么说,关山月没再说什么。

老人跟姑娘玉朵儿陪着关山月走出了“蒙古包”。

拉花儿没去,留下照顾夫婿,陪夫婿。

就在一座座“蒙古包”旁的草地上,“敖汉旗”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围坐了一团,中间一堆火,火势正旺,烤羊、奶茶、奶酒——凡是“蒙古”好吃好喝的,应有尽有。

年轻的姑娘们,小伙子,都穿上了色彩鲜艳的好看衣裳,争奇斗艳似的追、跑、笑、闹,还有阵阵的“蒙古”乐声,“蒙古”歌舞。

欢笑!热闹!

老人、姑娘玉朵儿陪着关山月来到。

“敖汉旗”的男女老少站起欢呼,响彻云霄,在大草原上传出老远。

关山月为之感动。

关山月真感动。

他救的是老人父子,“敖汉旗”的札萨克父子,整个“敖汉旗”的男女老少都把他当成了恩人,展现了这样的心意,给了他这样的款待。

“敖汉旗”的这些“蒙古人”,热情,好客,善良!

另一方面,这不也显示,老人,这位札萨克,深受他“敖汉旗”人的爱戴么?

在“承德”救这么一位老人,他举手之劳,原没当回事:没想到这件事里,都牵扯着大阴谋,这大阴谋里,还牵扯着一名大喇嘛。

在“蒙古”,这是骇人听闻的事。

更震惊人的事,这名大喇嘛因为不敌关山月,为保住他的身分地位,自绝了。

不管怎么说,关山月救对了人。

老人这位“敖汉旗”的札萨克,值得他这么做。

老人、姑娘玉朵儿陪着关山月坐在札萨克坐的位子,有两个中年人过来见礼。

老人告诉关山月,这两个人是“敖汉旗”的协理台吉跟拜先达。

协理台吉,职位低于札萨克,比管旗章京高,拜吉达则在管旗章京之下。

协理台吉与拜先达分别坐在老人跟关山月左右。

老人以“蒙古语”说了一句话。

拜先达站起,以“蒙古语”高呼。

刹时,欢声雷动,乐声也起。

十名穿戴整齐的“敖汉旗”壮汉,送酒的送酒,献肉的献肉。

大碗喝,大块吃,又显出“蒙古”人的粗犷、豪壮。

“敖汉旗”的姑娘们献上歌舞,歌声美妙、舞姿动人,其中一位不离开关山月眼前,巧笑倩兮,美目流波,引得“敖汉旗”的男女老少叫声连连、车声不断,那位姑娘竟是玉朵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