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建文登基(第6/21页)

方孝孺谦虚地说了一段开场白便转入主题,他先请在座诸人就自己所管之事做了一些报告,然后道:“诸兄所言皆甚是,综合众议,咱们需要有一核心小组,从今日起,每日聚此商议当日大事及应变举措,此事至关紧要。愚弟以为,小组应以两人为首,一文一武,诸位有何高见?”

齐泰见大家都不说话,心知在座诸公各自都有深谋打算,不愿在此关头多言,便发言道:“诸公客气,便由小弟做一建议,此小组之首,文则孝孺兄,武则魏国公,各位觉得如何?”

方孝孺隔桌望了望坐在徐辉祖上首的黄子澄,只见黄子澄面无表情,一言不发,便朗声道:“齐兄的建议,武的由魏国公徐督主持自无异议,至于文的,小弟觉得非黄学士子澄莫属。”

那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会试的魁首“会元”,殿试时也点了“探花”,而方孝孺虽然文名满天下,却不是科举出身,他的恩师宋濂及其他当朝鸿儒一再向朝廷荐才,才受到朱元璋的重视。黄子澄久入中枢,洪武三十年的春闱,主试官大学士刘三吾出了“试场弊案”遭罢黜,差点儿丢了脑袋,其翰林学士的缺便由黄子澄担任,加以他多年来在东宫讲学侍读,与皇太孙关系密切,十分交好。这段时间朱元璋忽然将方孝孺从蜀王朱桩那里调来京城,一到京城就受到极大的重视,颇令黄子澄这位当年会元之才的探花郎有些吃味儿,他正在心中暗忖:“等皇太孙就大位了,咱们看看谁听谁的。”却不料方孝孺的发言忽然指向自己,便谦辞道:“不可,不可,还是孝孺先生来主持的好。”

方孝孺虽未正式为官,但也是出自官宦世家,对这种大臣之间的微妙关系了然于胸,于是他坚持道:“子澄兄不要谦辞了,策划分工的事小弟自会尽力而为,但主持这极重要的工作小组,可要引领各部,丝毫差错也出不得,须得有子澄兄这等资望之士方可胜任。”

郑洽年资最嫩,全因皇太孙及主录僧溥洽欣赏,才得以在这等场合敬陪末座。他到底年轻,见大事在即,便一个小组主持人的位置竟然难以产生,不禁有些不耐起来,便对大家拱手为礼道:“小弟人微言轻,但觉事情迫在眉睫,诸贤不宜过谦。子澄学士,就由您来主持吧。”他心中其实属意方孝孺,但见方一再坚辞,已知在目前情形下退居幕后反而有利,便不顾自己敬列末座的身分,勇于进言。

黄子澄瞄了身旁的徐辉祖一眼,徐辉祖微微点了点头,黄子澄也就拱手道:“既然方兄、郑老弟皆如此说,子澄不敢再推辞重责大任,便与魏国公一同主持吧。”

方孝孺暗中松了一口气,他挥了挥手,一名伺候在旁的幕僚就将准备好的一叠折子拿出来,按照折子首页上的姓名,分发给在座每一个人。方孝儒道:“因齐泰兄传命,小弟先做了准备工作,已将从今日起到皇上宾天后的全部重要大事,做了些整理及分工,略供各位参考,如有不当或遗漏,现在就可以提出商议。子澄兄、魏国公,请两位主持。”

众人把手中折子看完,无不对方孝孺的才干感到赞佩,他不仅把所有大家能想到的工作巨细靡遗地列出,且将执行每项工作的关键时、地、人做了剖析,项目之间的相互关连与支援也设想周到,连黄子澄也不得不赞道:“孝孺这番擘划确有大将之风,诸公可有其他意见,请尽量提出。”

众人一片赞佩之声,并无进一步的意见。郑洽暗自忖道:“今日可长了一智,试想方孝孺如果自己来主持其事,他拿出来的分工计画就算再好,也不会像此刻这样众口称善,我瞧那黄子澄立即就要挑毛病,鸡蛋里还挑得出骨头哩。孝孺这人还真聪明。”

就在这时,一名带刀侍卫疾步进厅,单膝点地,喘声报道:“皇上诏黄学士、齐侍郎、方孝孺即刻进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