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傅帅班师(第6/9页)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还有其他的吗?”

毛骧继续报告:“今日傅、蓝二位将军谒圣请旨后,下午连袂到了魏国公府,去探望徐丞相的病情……”

朱元璋嗯了一声,毛骧小心翼翼地续道:“当时太子也在场。”

他抬眼飞快地看了一眼皇帝的脸色,放低声音:“后来燕王及王妃也到了。”

朱元璋听到太子和燕王都出现在魏国公府,他的反应倒是未如毛骧所料,只是淡然地微微一笑,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追问。他心中忖道:“徐达身兼太子太傅,平日对太子颇多教导,标儿去探望一下也是应该。棣儿的王妃千里迢迢来京,当然急着探望得病的老父,倒是棣儿闹着要一同前来,绝不会只是为了要探望徐达。明日他要见朕,只怕还是和北方军情有关。”

他点点头,问毛骧:“就这样?还有没有要报的?”

毛骧原以为最后有关太子和燕王的消息一定会引起皇帝的兴趣,没想到皇帝全无反应,回道:“臣禀报完毕,没有了。”心中竟是有些失落。

朱元璋却主动问道:“有关‘明教’那件事的善后,办得如何了?”

原来“明教”又称“摩尼教”,源自古波斯祆教,崇尚光明,唐朝时传入中土,回纥曾奉为国教。后来摩尼教遭禁,转入地下,与其他中土宗教结合,历代不绝,常成为基层人民起义造反的组织。

元末各地方军纷纷起义,明教扮演重要角色,朱元璋少年时在皇觉寺出家,尔后投入起义行列,他最初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稍后尊奉韩山童,都与明教有很深的关系,他本人也曾加入过明教。元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就有源自“明教”的说法。

明教虽与朱元璋的起义军并肩作战,立下功劳,但教中首领多为武林高手,对推翻元朝义无反顾,对治国大业却无心参与,然而朱元璋深知明教的高人武功深不可测,对这些身怀绝技的昔日战友总是又疑又惧,始终不能放心。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得知明教教主、护法、天王、军师、散人等首脑人物将聚于湖北神农架顶崖的明教圣地,举行五年一次的光明大祭典,于是传话,将派信国公汤和及鄂国公常茂奉御赐宝物前往祝贺,以示不忘布衣时的老战友。

汤和是朱元璋的少年好友,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红巾军乃是汤和所引荐,常茂为常遇春之子,两人多年来与明教中的重要人物交往熟识,在抗元战场上更是互相支援,有深厚的交情。明教诸首领听闻这两人要上神农架,自然极表欢迎。

只是没有人料到,朱元璋藉这两人之手送上了致命的“御赐宝物”,毒杀了昔日的亲密战友。

这时朱元璋突然问到“明教那件事”,毛骧肃然回道:“二月中,臣等亲随信国公、鄂国公,护送御赐金牌及五十年窖藏名酒,上神农架明教圣地。以信国公与皇上之渊源,代表皇上赐封赐赏,加以常遇春当年对明教之恩义,明教诸首领自然感恩而无疑虑,会后痛饮‘名酒’,甚是欢喜,顺利将在场诸高手一网打尽。仅有军师方冀一人,因赴西疆办事不及赶回赴会,竟得逃脱一死,臣已派人严查此人下落……”

朱元璋双目一张,打断毛骧的话:“这些事汤和、常茂都已报告过了,朕是问你‘善后’之事办得如何?”

毛骧回道:“方冀的下落尚未查得,料想明教与波斯国渊源深厚,此人有可能逃亡到回疆去躲避侦查,臣已暗令全国锦衣卫密查中。”

朱元璋沉思了一会,忽然问道:“朕赐的十枚金牌呢?”

毛骧一怔,答道:“汤将军说君无戏言,既然是御赐的,当然属于受赐之人,因此九枚金牌皆随明教各首领埋葬了,只有赐给军师的一枚带了回来,现存锦衣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