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幽恨寄遥天 相思种种琴声飞大漠 误会重重(第2/10页)

草原上寒风又刮起来了,夜色越浓,寒气越甚。卓一航见远处有一团火光,道:“那边想是有牧民生火取暖,草原上的牧民最为好客,咱们不如过去与他们同度这个寒夜。”

走近去看,围绕在火堆边的是一大群哈萨克人,带有十多匹骆驼,驮有货物,似乎不是牧民,而是穿越沙漠的客商,他们之中有人懂得汉语,见了卓一航和何绿华过来,惊疑地望了一眼,卓一航说在刮风之后迷路,立刻便有人让出位置来,请他们坐下。

沙漠上的行商,以骆驼为家,并无固定住址,因此贸易往返,一家大小都要同行,又因沙漠多险,往往是几家人结伴同行,组成了骆驼马队,和游牧部落也差不多。

哈萨克人最喜歌舞,年轻的小伙子便围起火堆唱起歌来,有一个少女,歌喉甚好,不久合唱变成独唱,一个少年拉起胡琴拍和,卓一航到了草原几年,大致懂得他们的语言,只听那少女唱道:

大风卷起了黄沙,

天边的兀鹰盘旋欲下;

哥呀,你就是天边的那只兀鹰,

你虽然不怕风沙,你也不要下来呀!

大风卷起了黄沙,

天边的兀鹰盘旋欲下;

我不是不怕风沙,

妹呀,我是为了要见你的面,

我要乘风来找你回家!

琴声清越美妙,歌声豪迈缠绵,卓一航听得如痴似醉,心中想道:“可惜我不是兀鹰,她是兀鹰,却又不肯乘风找我。”

那些哈萨克人载歌载舞,闹了一阵,年青的小伙子道:“请这两位远方来的客人,也给我们唱一支歌。”说罢便有人把胡琴递给何绿华,先请卓一航唱。

卓一航满怀愁绪,哪有心情歌舞,可是这乃是哈萨克的民族礼节,若然客人不唱,主人会以为客人心里不高兴。卓一航推辞不得,只好唱道:

怅望浮生急景,凄凉宝瑟余音,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唱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时,眼泪险险落了下来,声音且有点嘶哑了。玉罗刹以前在明月峡和他所说的话:“普天之下,哪有青春长驻之人?我说,老天爷若然像人一样,思多虑多,老天爷也会老呀!咱们见一回吵一回,下次你再见到我时,只恐我已是白发满头的老婆婆了!”这些话不料如今竟成谶语,而这首词(词牌名《河满子》,宋代孙洙所作。)正是卓一航因有感于玉罗刹之言而唱出来的,唱出之后,才感到与欢乐的气氛太不相调和。

一歌既毕,满座无欢,哈萨克人虽然大半不懂汉语,但也听得出那凄恻的音调。何绿华心道:“别人正自欢乐,你却唱这样的歌!”不待哈萨克人邀请,便道:“我也唱一支吧。”叫卓一航替她拉琴,唱道:

晚风前,柳梢鸦定,天边月上。静悄悄,帘控金钩,灯灭银缸。春眠拥绣床,麝兰香散芙蓉帐。猛听得脚步声响到纱窗。不见萧郎,多管是耍人儿躲在回廊。启双扇欲骂轻狂,但见些风筛竹影,露堕花香。叹一声痴心妄想,添多少深闺魔障。

这乃是江南一带流行的民间小曲,歌声缭绕,曲调轻快,顿时间把气氛扭转过来。哈萨克的青年小伙子道:“这位姑娘唱得真好!”把一把名贵的胡琴送给何绿华,以示敬意。卓一航告诉她这是哈萨克族的礼节,不能推辞,何绿华含笑收了。那几个年轻小伙子对她甚为好感,围在她的身边谈话。何绿华问道:“你们是从哪儿来的?”有懂得汉语的少年答道:“我们是从伊犁来的,曾穿过撤马拉罕的大沙漠呢!”何绿华心念一动,问道:“你们今日在旅途上可曾碰见过这样的道士么?”将他父亲的形貌详细说了。那哈萨克青年道:“哦,碰见过的。你们和他是一路的吗?那道士真怪,满脸怒容坐在马背上,混在一群喇嘛的中间。”何绿华奇道:“什么?喇嘛!”她的父亲和喇嘛可从来没有交情呀!那少年道:“是呀,我们也觉得出奇,一个汉族的道士混在西藏喇嘛的中间,刺眼极了!那些喇嘛也骑着马,个个都像凶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