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同门商议忙(第2/3页)

要说这个道理,孙向景倒也知道,并不是因此害怕师父,只是突然知道了这等秘闻,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有点发愣罢了。所谓“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长生老人虽不能与天子相比,却也是一代宗师级别的人物,养气修为极好,能使得他动怒的事情,必然都是触犯了他的逆鳞所在;古语云“龙有逆鳞,触,则比杀人”,便是这等意思。

先前孙向景被太玄教掳走,长生老人虽知道他并无生命危险,还是动员了一切人脉势力,几乎将整个中原翻了过来,也要将他找到,保他平安。如今徐方旭落入弥勒教手中,却是比之当时孙向景的情景还要危险许多,只是因着事情牵扯到传国玉玺,也不能广寻救援,只得靠着师门众人合力解决。

长生老人在书信之中,也模糊提起了这绣帛的因果,告诉众人传国玉玺定不会在此时出世,无论众人如何举动,都不会影响其结果,只有顺应天命者得利,逆天而行者造祸,而“天不变,道亦不变”,世间却是没人能逆天行事的。

孙向景对长生老人的这部分观念感觉十分不解。他先前与太玄圣女争辩之时,还曾说出对宿命一流的驳斥之语,如今却是又见师父这般态度,却是叫他疑惑。

三人已经决定明日与弥勒教换回徐方旭,此刻齐聚一处,即是为了商讨行动细节,也是互相说说话,排解心中的焦虑,以免太过紧张,反而不能成事。

孙向景问出了自己的疑惑,因着清平夫人对道家的理解最深,也稍微知道些此事的跟脚因由,便由她向孙向景解释道:“师父所谓的天道,却与寻常所说的宿命有所不同。教派宣扬宿命,是将其作为一把枷锁,扣在信徒身上,要叫信徒相信一切都是定数,挣扎反抗俱是无用,从而虔诚皈依,死心塌地地不修今生,只求来世。师父说的天道,却是依着确定存在、可信的现实推演未来,教人避开前路险阻,在诸多选择之中作出最合适的一个。就像你驾着小船行驶在河流之中,前方出现了一块礁石,你若不改变方向,就会与其撞上。师父所做的,就是告诉你礁石所在,又教你如何掌舵行船,使你平安避开危险。古人云,‘圣人观一叶落而知秋’,师父他老人家的境界,大概就是这样了。”

孙向景听清平夫人这一番话,只觉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却不能完全理解,更觉得其中似是还有破绽,仿佛清平夫人是为了掩饰什么,故意不将话说得清楚。不过既然有了师姐的这番论断,孙向景自然也愿意相信师父,毕竟比起什么国运天下来说,还是徐方旭比较重要,用这一卷绣帛就能将其换回却是最好不过,原本就是他求之不得的结果。

陈风崇听了清平夫人所说,也是面带疑惑地看向了她,却也不曾发问,只是懒得动这些脑子。既然师父有命,徒弟乖乖照做就是了。更何况自家师父不是那等昏聩之人,一应因果都看得比自己清楚,陈风崇也就压下了心中的疑惑,不再多言。

清平夫人此刻也是为难,却不知道如何才能将此事与两位师弟说清,也是闭上了嘴,只端起面前的茶杯喝茶。她一早听孙向景说过,师父得知传国玉玺的消息之后曾与师娘密谈许久,所谓“玉玺不当此时出世”的天命,十有八九是来自师娘口中。

无论徐方旭还是孙向景,都对师娘的来历十分好奇,总有许多琢磨;一门之中,也只有陈风崇那个心大的对此毫不关心,从来不曾考虑过。清平夫人在弟子中年纪最长,又是唯一一个女子,与师娘走得极近,隐约知道师娘的来路根底。其实一直以来,师娘都是一个直率开朗的长辈,也从不曾刻意隐瞒自己的身份。只是众人受限于自己的眼界知识,始终参不透个中奥妙,却也是所谓的“灯下黑”;清平夫人对道家的理解深刻,自己模糊有个结论,只是始终无法证实,自然也就无从说起,只得将此事缘由扯得玄妙一些,糊弄过去也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