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应有故人意(第2/3页)

许久之后,长生老人又问起徐方旭太玄祖师的佩剑,徐方旭也将使用中的一应感悟说出,请长生老人拿捏。长生老人听罢,说道:“太玄祖师其人,虽有一人一剑杀遍江湖的凶名,却始终是道家高深之士,每每出剑都是不平则鸣,争道家一脉生机,不似后世太玄教那般妄为,剑下少有不当杀之人。我不谈天命,不语怪力乱神。你说祖师佩剑自行击杀太玄掌教一事,只怕是因你二人都修行祖师一脉功法,内劲互有牵扯;祖师佩剑对这等内劲气息最是敏感,却如生铁奔向磁石一般,一时激起变化。只是要说起来,后世太玄教也确实违逆了祖师的意思,若要说祖师有灵,神兵举动,自行清理门户,却也是因果报应。”

徐方旭一直对祖师佩剑有些心结,这下得了长生老人的解释说明,也大概明白了个中玄妙,顿时心中放下一块大石,又向长生老人问起太玄祖师往事。

长生老人轻叹一声道:“太玄祖师原是道家奇人,武道也是高深,是一位神秘之极的人物。我对他的了解,也只是从《太玄往事录》和历代典籍只言片语中知道些许。当时李唐之世,却有武瞾以一女子之身临朝,天下多有动荡,道门也是不安。太玄祖师为着保道门一脉香火传承,一来以自己一身武艺,仗剑搏杀不平;二来也写就《太玄经注》,将他所理解的种种道理一应藏于其中。只是沧海桑田,人道流转,纵是那等卓绝人物,也湮灭在浩瀚长河之中,姓名字号都不曾流传下来。《太玄往事录》不过是后人追溯写就,其间多有错漏矛盾,甚至记载了祖师求道与李青莲的往事,叫人难以相信。”

徐方旭听长生老人所说,也是觉得不可思议。毕竟太玄祖师在武瞾出生之前便已是一方高人隐士,则天皇帝继位之时,祖师业已是不必长生老人年轻的人物,早已是得道的大家。而青莲剑仙李白却是在武瞾驾崩前四年才出生,又怎么能在祖师年轻求道之时与他有一段过往?

然而徐方旭又想起《太玄经注》中最诡异的一处,所谓“仙人抚我顶,结发授长生[*]”一句,却是白纸黑字写在祖师的书中,又是李青莲数十年后才写出的诗句,各中因果,因着历史变迁,只怕却是万难追寻了。

那边师娘终于跟孙向景温存完毕,哭肿了眼睛,却也高兴弟子平安归来,又拉着惠博文不住道谢。

惠博文也从孙向景的描述中早对这位师娘神往已久,也跟她好一番交谈。

长生老人这边问过了徐方旭,又向惠博文说道:“却不止惠小友今后如何打算。你原是来苏杭游学,我这里也有宅子空着,你若不弃,便就在我这里落脚,与向景做个伴可好?”

惠博文连忙起身,恭敬朝着长生老人行礼,说道:“前辈抬爱,晚辈本不敢辞。只是太和师傅一早有了安排,晚辈却应承于前,怕是要辜负前辈拳拳心意,诚惶诚恐。”

孙向景一惊,连忙追问。原来那日告别之时,太和真人曾将惠博文单独拉到一边,张口就问惠博文是否愿意做他一个挂名的俗家弟子。惠博文当下一惊,却不知太和真人用意,又见他言辞恳切,一时也是犹豫。这几日相处下来,他也觉得太和真人确实世间一等一的前辈高人,无论道理武功都是一流。太和真人见惠博文思索,又仔细与他说了,直到自己实在喜欢惠博文这等聪慧绝伦的孩子,又觉得两人有缘,故有这个念头;惠博文拜入太和真人门下之后,一不必遵守道门一应清规戒律,二不必勉强自己修行武功,两人只存这一个师徒名分,算是一桩因果。

话说到这个份上,惠博文也就爽快答应,当即给太和真人行了拜师大礼。太和真人也是高兴,又听闻惠博文打算前往苏杭游学,便给了他一枚玉佩作信物,说自己会安排在苏州的俗家弟子接引准备,一应衣食住行都有他们负责,平日里道法学问也由他们代师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