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 章 李代桃僵(第6/9页)

这次大众叩谐新任圣僧的结果是皆大欢喜,十分满意,梅玉在场也目睹了奇迹的产生,他实在难以相信,他的大哥建文帝何以会如此博闻多才了,尤其是那些医学上的疑问,他几乎是略作思索后,就朗朗作答了。

但是据梅玉的了解,建文帝对医道是一窍不通的,莫非他当了圣僧后,真有了神通不成!

直到他去看了圣僧的莲座之后,才恍然而悟,圣僧的座位是面对着一蓬莲座,莲座上是释迦未成年前的法相,但莲座下却有个洞,平时用一片莲叶盖住,看不出来,但必要时却可以移掉的,那个洞直却通地下。

在地下室中,躲着一批宿学之士,当有人提出什么疑问时,圣僧闭目深思片刻,那时给地室中的人书写时间,等底下书就答案,圣僧张开眼睛,读出答案。

在外面的人是看不见这个洞的,但却造成了圣僧万能。

梅玉叹道:“由那些人直接提出疑问,再由这儿的人当面解答,不是更为详细吗?何必要转这一道手续,搞些骗人的手段呢?”

李至善一笑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就是治术,用以造觉他们圣僧万能的印象,才可以使命他们!”

“万一被拆穿了呢?那些高僧都是智者,不是愚民,不容易受骗的?”

李至善道:“但那些国君土王却都是愚者,哄得他们相信就是了,高僧根本就是我们的人,他们是知道内情的,那些疑问是老早就提出来,由我们准备好答案的,否则他们的问题既冷僻又不易解答,纵有饱学之士,也不可能在仓促之间,立刻作答的。”

梅玉苦笑道:“我总觉得这不是好办法?”

李至善道:“的确不是,但化外之民,智识不开,只有托之神迹才能使之信服,如果到了中原文明之邦,这一套自然行不通,但是在南疆,却是惟一可行之策。”

梅玉听了只有摇头,而且对这一套也感到十分厌倦,他向建文帝道:“大哥在此已有了着根之处,用得着兄弟的地方不多了,小弟要回中原去了。”

建文帝道:“尊大人梅老侯爷尚在中原,你要回去尽孝道,愚兄不敢强留,但请你去把三弟找来,他在中原已无可恋栈,倒是此地可供他发展之处尚多,圣光寺准备成立一支军队,缺乏领军之将。”

梅玉道:“圣光寺是佛寺,有建军的必要吗?”

李至善道:“圣僧原本有一支卫队的,前任圣僧因为极少出巡,这支卫队形同虚设,仅有一千人都不到,而且多半老弱,主上出任圣僧之后,理应加强规模,准备扩充到万人左右。”

“圣光寺能驻扎万人吗?”

“那自然驻不下,但是在圣光寺周围,我早就建妥十处营区,每处可驻千人,养个万余人没有问题!”

“有此必要吗?”

“有的,对各地的土王,稍有不臣服之心者,可以征伐之,有暴虐其民者,可以讨伐他,国有叛臣兴乱时,我们也可以帮助他们平定,这将是一股安定南疆的力量。”

“李老丈,这支万人军旅将由何处召募呢?”

“大部分兵源在土番中选取优秀者加以训练,但百夫长以上的营官,俱由汉人担任!”

“李老丈,我说句扫兴的话,这万人之众,平安南疆太多,但用以抵抗中原则不足,如果中原的朝廷知道大哥在南疆组军成师,一定会派兵来征讨的。”

李至善道:“云南有沐王坐镇,朝廷的兵不会从云南过来,那就只有经广西借道安南而来,我们只要派出个两三千人,利用天险,就可以阻明军于安南之外,目前最缺少的是一位练军的干才,小候如肯屈任……”

梅玉忙道:“很抱歉,梅某实非其选!”

建文帝轻轻一叹道:“二弟!我是十分希望你留下的,但是我也看得出,你不喜欢此地,而且你在中原还有事,所以我只有退求其次,望你把三弟找来,我们兄弟三个人至少要有一个人在我身边,我才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