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预选 喜悦之岛(第4/10页)

但不是这么一回事。

明石再次痛感自己的天真。

当时那么想,不光是因为疲劳,还有自己长时间的准备终于结束了,瞬间感到了虚脱。

这只是一个开始。

明石在恐惧之中确定了自己的想法。

我总算站在起跑线上了。今后也一直对那个地方、对音乐怀着热望。

是这次比赛让我确认了这一点。

还有现在坐在那里的荣传亚夜。

明石忍耐着不让自己哭出来。亚夜开始静静地弹奏肖邦的《第一叙事曲》。听到第一个音的瞬间,他已经忍耐到极限的感情决堤了。

叙事曲。

亚夜有一次偶然翻开音乐词典,里面是这样写的——舒缓的节奏,感伤的情歌。

人们对这首曲子大多抱着这样的印象。

在钢琴曲专辑里面应该放进去的一首两首。在比赛中独奏,此时乐队的其他成员正好休息。艺术家都得有几首代表曲目。恋人们一边倾听这首曲子,一边互相依偎,沉醉其中。

就是这首曲子吧。

但是,“叙事曲”这个词曾经含有“民歌”的意思,这说明作曲者的意图并非如此——更接近民谣(这里所说的“民谣”也和日本语中的意思不太相同,是“本来”的意思,某地当地的民歌)。“本来”是歌咏实际发生的事,表达朴素心情的音乐。

肖邦所创作的四首叙事曲似乎正好处于“叙事诗”和现代的“叙事曲”之间。

曾经歌曲这种东西是为了记忆才存在的。所谓叙事诗,是为了记录下历史,作为文字的替代,一代代传唱下来的。但是后来它的性质改变了。它所描述的不是当时发生了什么,而是当时有什么样的感觉。人们在生命中的一瞬间体验到的普遍的感情、普遍的心情。

肖邦的叙事曲里面有童年的感情,就像唱着童谣时所感觉到的,嵌入我们遗传因子的那种感情。

这就是我现在所感觉到的那种孤独。作为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瞬间开始,每个人都有这种孤独,是谁都无法逃脱的情绪。

肖邦的曲子旋律性很强,朗朗上口,就像自太古之初就已经存在。读乔治·桑的著作,其中曾经写到他是如何为作曲煞费苦心,连这样的天才都有这一面,更让人感到心中一震。他那些看起来如行云流水的曲子,从刚开始一闪而现的短句,到一首完整的曲子,经历了不为人知的艰辛。那是当然,如果听者能够听出其中的心血,这首曲子也就无法吸引到听众了。

孤独沉淀于动荡不安的时间长河的水底,平时似乎没有任何感觉,没有时间多愁善感。然而它仍然藏身于日常生活的背后,成为人生的底色。不管是谁,就算生活在令人艳羡的幸福的顶端,过着圆满的生活,在幸福背后,人这种生物,总是背负着孤独。

这一点不能深究,一旦发现这一点,就会被打败,发现自己的软弱,所以人们一直躲避这种宿命性的孤独。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歌唱这种孤独——那些孤独,那些瞬间,那些在漫长的岁月中看起来只是一瞬的人生的幸与不幸。

数百年或者是数千年以前的人们,肯定也有同样的感觉。

真的,作为一个人,能做的事太少了,所拥有的时间太短了。

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我遇见了钢琴,在钢琴上花费了不算短的人生,才收获了这些观众。

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啊。每一个瞬间、每一个音符,传到了恰巧与我同处一个时代、正好在这里听音乐的人耳朵里,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奇迹啊。越是这么想,越是让人畏惧,不由得全身发抖起来。

现在的我,畏缩、胆怯,正在浑身发抖。

但是,同时感到了无比的喜悦。

令人无限热爱又无限惆怅。

亚夜一边品味着如此复杂的感情,一边又比任何时候都更冷静。她有一种感觉,仿佛能看到观众席的每个角落,不,似乎能穿过音乐厅的墙壁看到整个世界,这种感觉从刚才在舞台侧翼就产生了,一直延续到现在,自己感到无比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