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预选 狂欢节(第3/5页)

看来,钢琴家都在用心弹琴啊。三枝子想。

夏季高校棒球的危急场面,一个人犯错就会带来雪崩一样的连环错误,运动是要用心的。弹奏音乐的也不是手指,而是心。三枝子再次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上台的第一个人就将观众带到了惊险和悬疑的谷底,第二个登场的韩国女孩却完全不顾第一位选手的不稳定发挥,用她沉着清冽的演奏让观众沉醉。

是修纳迪鲁的弟子吧。

纳撒尼尔·席尔伯格看着舞台上的少女,她在爱尔兰的音乐学院留学。

在运动领域,有名的选手不一定能成为有名的教练。在音乐的世界,本人作为演奏家不一定那么有名,但很擅长培养弟子,让他们发挥才能,这样的伯乐在每个国家都有。

修纳迪鲁就是这样一个人。这几年令人眼前一亮的参赛者,出自他门下的,有好几个。

不可思议的是,每一位参赛者都不一样,他尊重每个弟子的个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但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一个瞬间浮现出老师的面孔。

当然修纳迪鲁有他自己的指导方法。在某一个瞬间会让人察觉到,啊,原来这孩子是修纳迪鲁的弟子。

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自古以来,钢琴家演奏风格的谱系,就是这样继承流传下来的。具体的人教具体的人,和老师的演奏风格相似,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在风格趋向统一化的这个世界,从学生身上仍然能感受到老师的影响,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

修纳迪鲁的弟子,继承了老师对音乐的诚实,对乐谱的解读和思考都很相似。这和他们对修纳迪鲁的信任有关。对他的信任变成了一种安心感,渗透在他们的演奏里。当然,成为他弟子的人,应该就是对他的音乐观能产生共鸣的人吧。

不过,有时,通过弟子,修纳迪鲁的音乐观——原来他是这样想啊,他原来是这样的音乐钢琴家——他本人的面孔会慢慢浮现出来,这一点非常有趣。

音乐家都充分理解自己弹奏的音乐,这倒未必。虽说作为职业钢琴家弹了这么多年钢琴,但自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演奏家,自己身上的一部分连自己都看不清楚。自己喜欢的曲子,自己想弹的曲子,适合自己的曲子,能够很好演绎出来的曲子,每个人都不一样。

而且,在教的过程中才会有很多新发现。

在教的过程中,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欣赏什么样的演奏,有时候会在一瞬间呈现在自己面前。能通过弟子来实现自己的演奏理想,也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修纳迪鲁是这样,也许这个类型的音乐家,正是通过弟子在演奏,他们培育了众多弟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演奏。他们也是在一直活跃的不老音乐家。

音乐就是这样被传承下来吧。

他涌起这样的感慨。

就算被稀释,扩散开去,本来的面容已经消失,原型人物已经无法分辨被人遗忘,它的香气和手感,这些精华的部分还存在。

在那个少年身上,也残留着老师的精华吗?

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少年惊破天地的自由演奏让他震动,都忘了在其中寻找霍夫曼老师的气息。

那么,老师是否希望自己的痕迹留在他身上呢?——不,老师并没有这样的期望,也比谁都更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他很少收弟子,也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极限所在,也知道这种期望是不可靠的。

在他身上能找到老师?

席尔伯格感觉自己心里有某种奇异的感觉。

不可思议的感觉。好像是一盏微弱的灯,在心中啪地点亮了。

能找到吗?找到的话,会怎么样呢?

到了这个程度,就只能凭喜好判断了。

高岛明石已经完全变回一个普通观众,一直坐在第三次预选的观众席上。听着第三位演奏者——韩国参赛者的演奏,他心中敬佩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