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预选 魔法师的弟子(第4/5页)

预料之中,完美迷人的演奏继续着,观众们的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不过,在佩服之余,亚夜却清醒地感觉到了。

迷人但是单调,陈的演奏也有这样的缺点。技术上无可指摘。给人的感觉是吃了太多美味佳肴,胀得吃不下去了。

亚夜好像理解了马赛尔的欲言又止。

本来,亚夜并不是听谁的演奏都会做这样的分析。她更喜欢像普通听众一样静静倾听。也许是马赛尔的那句“想听听小亚的感想”,不过应该不光是这个原因。

亚夜发现,从刚才开始,自己脑子里就浮现出了奇妙的画面。

一群身材魁梧的男人在打排球。队伍的主力投手已经开始了一个完美的后排进攻,但策略被对方识破,每一步都被对方堵住。

实际上,亚夜很喜欢看运动比赛。一流运动员的动作里,有和美妙的音乐相通的东西,看的时候有时感到能听到音乐。

不知道陈的演奏为什么会让她联想到这样的画面。在那幅画面中,虽然是有力的后排进攻,但因为攻击模式太单调,对方拦截的时间点也掌握得正好,因此始终无法扣杀得分。

原来是这么回事。

亚夜在心里点了点头。

必须跳到常人无法到达的最高点才能扣杀。惊人的身体爆发力虽然令人敬佩,却始终无法扣杀。也就是无法感动人。

这么迷人、戏剧化的热烈演奏,为什么就是无法感动人呢?

亚夜歪着头思索。

她忽然想起某位电影导演的话,他说近来的好莱坞电影不是娱乐,而是吸引人的眼球。陈的演奏,就让人有这种感觉。

二十世纪初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或者说那前后,欧洲古典音乐界有很多人才流亡或者移居到美国。才能当然会集中到财富和权力集中的地方。富裕的美国成为巨大的音乐市场,古典音乐大众化,不知是祸是福。于是出现了让古典音乐更容易亲近的要求。

例如,管弦乐团的演奏希望有一个整齐划一的开场,钢琴要求乐符明快、技巧精湛,跟以前在特权阶级的观众面前演奏的沙龙不同,要容得下更多观众,音乐厅也大了好几倍,每个角落都要听到,就意味着必须弹奏出响亮华丽的音乐。当然音乐家也应该顺应市场的期待,让自己的演奏满足这种需求。

对演奏家,已经不再有即兴的要求,观众会去听自己熟知的名曲。他们对难曲和新曲都没有兴趣,对有个性的演奏更是敬而远之。

CD的普及,也给这一倾向火上浇油。

高音域和低音域里,有人的耳朵听得见或是听不见的领域,磁带还能忠实再现,CD则完全抛弃了这些领域。同时,演奏家身上的某种本土性,还有连绵继承而来的欧洲味道,都被剥离得一点也不剩。

在市场调查尽善尽美的美国音乐市场,观众期望具象化的钢琴家,就是陈这样的。这不是好还是不好的问题,只能说是时代和大众的需求下应运而生的存在。

陈完美地弹完了四十分钟,完成了第二次预选的演出。

观众十分狂热,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

从第二次预选开始,允许有返场。陈一度消失在舞台上,又从舞台侧翼现出身影,带着自信的微笑回应观众的掌声。身材修长、穿着红裙的她弯腰致意的样子,无与伦比地耀眼。

“怎么样?”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马赛尔在亚夜耳边低语。

“什么都能弹,能量惊人。”

“是吧。”

“就像是去了趟迪士尼乐园。去坐了雷鸣山漂流。这就是夺人眼球吧。”

马赛尔一瞬间默不作声,然后一脸严肃地看着亚夜。

“小亚,刚才说了了不起的话呢。”

“啊,是吗?”

马赛尔一脸沉思的表情。

“嗯,确实如此——她就是夺人眼球。对,我一直在找适当的词形容她的演奏,就是夺人眼球。这么一来就说得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