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契丹先知(第2/4页)

当然,这支山骑更没有想到的是,皇帝耶律德光不仅对耶律倍的儿子耶律阮很好,对他们也与自己的嫡系部队一样。可是好景不长,多少年之后,后唐皇帝李嗣源去世,其子李从厚和其义子李从珂为了帝位内讧,而当时的耶律倍已经有了一个汉名,叫李慕华,还被封了官。

李从珂最终杀掉了李从厚,当了皇帝,但因为猜忌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的原因,将其逼得造反,石敬瑭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让耶律德光出兵帮助自己。

此时的耶律倍其实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发了密信给自己的兄弟耶律德光,让他答应石敬瑭的条件,因为这样一来,就能为契丹南下创造绝佳的条件。

当然,野史中还有另外一说,那就是耶律倍认为这是自己回到契丹夺回帝位的好机会,他密令自己的山骑,在耶律德光御驾亲征与石敬瑭的军队南北合攻的时候,在契丹内部起兵。

可是耶律倍万万没想到的是,李从珂看大势已去,也不知道是吓傻了,还是脑子抽筋,直接召了耶律倍到洛阳,让他和自己一起携手升天。

耶律倍当然不干了,认为李从珂就是个神经病,但身在洛阳,也毫无办法,最终被李从珂直接弄死。

庵古将师父的话复述到此的时候,刑术立即问道:“这个我们都知道,耶律倍是在38岁的时候死在洛阳的,但从我们得到的一系列线索来看,耶律倍并没有死,也许死在洛阳的仅仅只是一个替身而已,否则的话,怎么解释后来铸铁仙所留下的那些遗迹?”

庵古摇头:“这个我就不知道了,我师父只是说,山骑并没有兵变,而是留下书信告诉耶律德光和耶律阮,告知他们到了追随耶律倍的时候了,于是这支军队便离开了契丹境内,原本耶律德光猜测他们大概会南下,但一直没有他们的消息,实际上他们来到阿尔泰一带。”

连九棋听到这,立即道:“难道说山里边的忽汗城,是耶律倍早年就打算重建在这里的?不过只是十来年的时间,他是如何做到的?”

庵古道:“我师父说,当时这里有另外一批人在等着他们,那批人的领头者被称为’亚达‘,在古契丹语中就是’颂天‘的意思,用汉语来说,就是’先知‘。这个人骑着一匹白马,手持一柄唐朝的官刀,也就是封冥刀,刀身之上还有青牛暗纹,与契丹神话中的青牛白马完全相同,只不过神话中那个先知应该是一男一女。”

庵古的话,让刑术等人沉默了,也糊涂了,因为没有留下任何有连贯性的历史资料和证据的原因,这段历史对他们来说完全就是传说,不,传说也许还有根据,但这个完全就是神话,几乎没有可信度。

许久,墨暮桥才问:“然后呢?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当山骑到达阿尔泰见到先知之后,与先知一起进入了雪山之中,才发现在雪山内还有大批当年渤海国的遗民,这些人在山中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在那其中重新修建着一座城市,令山骑们惊讶的是,先知将这座山城命名为“忽汗城”,而且所用的文字竟也是汉字,同时还将流淌在山中的一条不冻河起名为“忽汗河”。

“忽汗城的名字来自于忽汗河,而在现代,忽汗河也被指为今天的黑龙江,确切来说应该是黑龙江的南源,在《唐书》中忽汗河也指额尔古纳河。”刑术仔细回忆着,“从地缘上来分析,这与契丹没有太直接的联系,那个先知,怎么会选择在阿尔泰山区修建忽汗城呢?”

庵古将这个疑问告知师父,师父回答他道:“那是因为,先知认为这里是一切的根源,原本在这里就存在一座古遗迹,被称为十河城。”

庵古用汉语重复了一遍之后,墨暮桥想起来了什么:“在蒙兀儿斯坦地区相传有两座山,名字叫什么我记不清楚了,总之蒙兀儿斯坦的意思就是指’蒙古人的地方‘,北到塔尔巴哈台,西至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东至阿尔泰山,南至畏兀儿的绿洲,而那两座山就在阿尔泰山脉之中,曾经有一座修建在十条河流之间的城,很早之前就消失了,但那十条河却被称为’温斡儿寒‘,在突厥语中翻译过来,就是忽汗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