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三章 蒸蒸日上的大宋朝(第2/2页)

“岳飞那会儿也没少谋划,根据地形,根据敌我态势,做出种种分析,但是对方总是能够在数万种的应对中,选出一种你预料之外的方式与你接战,而且往往很蠢,何其怪哉。”

“也不知道朝堂那些蠢货,到底怎么想的,想派文官监军,后来朕不应,他们就让朕派宦官,朕还是不应,气的他们牙痒痒。也不知道文臣们在害怕什么,粮草、补给、甲胄、俸禄都由朝堂掌管,还能出什么幺蛾子事?各干各的就完事了,以文抑武,总想骑在别人头上。”

曹娴没有说话,静静的看着汾河平原,眼神里都是笑意和满足,这就是蒸蒸日上、国泰民安的大宋朝。

安定,是她这辈子的追求,当初离开西夏的时候有多惶恐,现在就有多心安。

“在想什么?”赵桓看着趴在城垛上的曹娴疑惑的问道。

曹娴指着远方在驰道上飞驰的陆地飞舟,笑着说道:“在看陆地飞舟。原来以为修那么宽的驰道无用,现在看来,这驰道越宽越好,你看那奔流不息的车队,就能想到以后的大宋朝是何等的模样。”

大同的煤田,依旧是大宋朝最大的煤炭产地,由大同府出发的煤炭,是大宋这架机器的燃料。

中原王朝地大物博不假,但是煤炭的采集上,还是当属露天可以挖到的大同煤田最佳。其他的地方,远远无法形成大同煤田的巨大规模。

是煤,点燃了整个大宋,也为大宋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的动力。

“想试试吗?”赵桓拉着曹娴,来到了太原站,从太原到大同府,驰道畅通无比,雁门关的改造,用了极长的时间,才将整个大同至太原的山道打通。

“嗯。”曹娴的眼角带着些许的俏皮。

此次出游,赵桓就是为了看到大宋的真实,所以一路上大部分时间都不在驰道之上。

陆地飞舟无愧与飞舟二字,从太原城到大同府这段只用了两天。赵桓扶着腰身从大驾玉轳慢慢走了下来。

他误会了曹娴要坐陆地飞舟的目的,根本就是朱凤英,在宫里老是宣传车门一关的疯狂有多么的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