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商税改制的闭环,让李纲很为难(第2/3页)

宋仁宗的时候,国库正式告急,仁宗皇帝,便把内帑的钱拿出来,救济国库。

宋神宗登基的时候,看着跑老鼠的内帑,痛定思痛,决定改革。

国库告急,内帑也告急,游戏体验极差的宋神宗,将目光看向了中间商的员外们、扑买们还有经纪们,然后国库充盈了。

内帑重新堆满了钱,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熙河开疆2000余里。

后来足以用很久的内帑,怎么消失的?

赵桓端坐在文德殿,看着延福宫、艮岳宫的方向,就连连摇头,钱都建了宫殿。

赵佶可没有什么实用主义精神,他就是什么奢侈名贵用什么,金丝楠木一根接一根,奇骏石料都是花费不菲。

穷尽奢华的艮岳宫,掏空了内帑和国库。

现在李纲要他的内帑填国库的窟窿,这本身就是一个忌讳。

虽然看起来官家不是很在意,但是自秦汉以来,内帑和国库都分的明明白白,朝臣老是找皇帝要钱,并不好看。

“要多少钱?”赵桓笑着问道,天下都是他的,这钱躺在内帑里只会生锈。

“官家,大约要三千万贯,才够。这还是算的,还不算应急的事。”李纲也是挠头,要是有点办法,他能跟官家要钱?

“三千万贯吗?”赵桓的目光看向了赵英,目光中带着征询。

“官家,给太宰三千万贯,咱内帑还有一万万贯……”赵英小声的官家耳边说道:“上次查抄了不少的店铺吗?臣寻思着,闲着就是闲着,就把店铺又开了起来。”

“这不,官家御驾亲征回来,倒是弄了不少的钱。这五六个月,商铺总共交上来一千万贯。”

这头李纲为了钱的事头疼,那头赵英却把当初抄家的店面都从新立了起来,倒是有趣。

赵桓清楚的知道,李纲不是没有想到回易的事,但是朝堂大员不愿意碰,或者接触回易。

毕竟官商勾结这个词汇实在是难听了点,而且是重罪。

“太宰,咱们那么多军器监的工坊,工艺也是极为领先的,为何不拿出点工坊来,做回易呢?官商勾结是重罪,但是这买卖是国有的,自然没什么官商勾结的说法了。”

“而且李太宰当初当兵部侍郎的时候,不是干过这事吗?”

李纲点头,苦笑的说道:“那是没办法啊,臣当时为了翻新武库,肯定的想办法,朝堂又不给钱,也没钱,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官家,有什么主意吗?”李纲问道。

赵桓笑了笑,说道:“还以为你会说,与民争利呢。”

“主意倒是有不少,但是现在都不合适。你呢,先把均田和商税改制做好再说。三千万,找赵英领吧。”赵桓算是准了李纲要钱的主意。

花钱点而已,只要不给赵构名义,他倒是想看看赵构到底能折腾出什么花活来。

“还有什么事吗?”赵桓问道。

李纲一听拿到了钱,心里乐开了花,有钱才能办事啊,没钱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脸上挂着笑说道:“暂时没有了。”

“行了。不就是点钱吗?给你就是。缺钱就说。”赵桓点了点头,算是结束了和李纲的奏对。

李纲美滋滋的走了,赵桓打开了赵构的札子,脸上挂着笑容,果然是熟悉的赵构啊,做事畏首畏尾,既然都摊牌了,都知道你想做什么,就一股劲儿莽到底。

还搞这出广积粮,缓称王的策论来。

还想弄个吴王过度下,想得美哟。

其实赵构谈的条件挺好的,一切照过去的旧制玩。

钱、粮按过去江南的赋税缴纳。他就要个大义的名头。

但是赵桓就是不给。

自己又不缺钱,还有一亿贯,能玩很久了。

“官家,夜深了,是不是该移驾延福宫了?”赵英劝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