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第2/3页)

接下来的三件藏品是书画类。

这个节目录制到现在,这是第一次出现书画类,而且一上来也是三件作品。

如今四位嘉宾,已经有两人都已经挑选了下一个环节要讲述的故事,只有两位男嘉宾还没有选到。

邹海宁见有新的藏品上场,便也打起精神,仔细看。

上场的三位持宝人,两人手中拿着古画,一位手中拿着书法作品。

第一位持宝人,上台后介绍道。

“我手中的这幅作品可大有来历,这是当年我的太爷爷在东北开一家面馆,请了一位老先生吃了一碗面,那老先生当时是逃难,身上可能没带钱,感念我太爷爷给的一碗面,所以将随身带的一幅画送给了我太爷爷。当时那位老先生说,这幅画来自清宫。这么多年了,我太爷爷去世以后,我爷爷传给我父亲,我父亲又传给了我,这幅画一直在我们家当成传家宝就这么传下来了。今天我带着这幅画来到《民间的宝藏》,就是想要请嘉宾们帮我看看,它究竟是真是假。”

和普通的古董相比,观众们更喜欢听这样的传奇故事,尤其是一碗面换一幅画这样的,简直不可思议的故事。

“我的天,从宫廷流传出去的画,这也太可怕了!”

“这要是真的,得卖多少钱啊?”

“所以说好心必有好报,就是这样的道理,当初的一碗面,居然能够换来一副价值不菲的古画,这家人还真是福运不浅。”

“哇,那这么说这幅画一定是真的了!”

“可惜我不懂画,哎,也

没这样的运气……”

“这节目都进行了这么久了,我倒是觉得这幅画的真伪有待斟酌。谁知道呢?有时候故事讲的好,东西未必是真的,也是可能的。”

邹海宁原本一听到这样的故事,心中也是有些激动的。

他在这个节目当中最重要的任务并不是对古董进行鉴定,而是讲述古董的故事,如果一件古董原本就有非常动人的故事,那之后的环节也就事半功倍了。

看上一场祁珩的表现就

是这样,那只春瓶背后原本就有曲折动人的故事,表现自然就比他好。

邹海宁暗自心动,想着待会儿上台好好看看这幅画,如果说是真的话,就直接投选择票,如果实在拿不准,就启动智囊团。

任嘉瑜在旁边说道:“等等,躲避战乱?东北?不知道是什么年代躲避什么样的战乱,如果是二战时期的话,我大学是学历史的,我倒是想到了一种可能性,当初溥仪从清宫被赶出来,逃到满洲的时候,随身携带了大量的名贵古董,有些不法国宝级的古董,只可惜在他逃亡过程中遗失了很大部分,有的送给日本人了,有的被随意处理掉换钱,也有的被他赏给下人,总之清宫档案中也有记载遗失的文物名单。如果我猜的没错的话,说不定这东西还真的大有来历呢。”

--

任嘉瑜说的比那老头说的还悬,让邹海宁心中痒痒,更想要知道这幅画到底什么来历。

--

到了现场鉴定的环节,邹海宁直接冲在最前面,占据了有利位置,恨不得凑近了看。

只不过,就算凑得再近,他也没看出什么所以然。

他平时的确对古董有一些鉴赏能力,可是对书画却完全一窍不通,书画鉴定不仅仅需要对各朝各代各路名家大师都了如指掌,还需要掌握落款、印章、纸张、墨等综合知识,缺一不可。

邹海宁最后决定启用智囊团,为他提供准确的消息。

主持人为他请出了四位专家。

只可惜,今天坐镇的纪松柏,却并不是个按照常理出牌的老头,他说道:“如果直接告诉你正确答案的话,那些节目也没什么看点了,这样吧,我可以回答你三个问题,只要你不直接问我这幅画是不是真的,其余的问题我都可以回答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