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行省事略(第2/3页)

大致看完了张寅对神道的描述,郭绍记录了自己个人的看法理解。

郭绍认为,神道相比佛法局限很大,也不完善,特别缺少哲学普世性的核心内容,揉搓了儒家、道家、传说、历史等诸多内容。所以从宗教角度,郭绍觉得它是比较糟糕的宗教,因为地方性太强,所以狭隘难以像佛法、大食教那样有扩张性。

但郭绍认为佛法是消极处世的本质,神道却不同,那个天照太神,对凝聚其人心有一定作用。

等他看到“勾玉”的图案时,郭绍的这种想法便更强烈了。张寅的描述,这种勾玉在中土古墓也有,应是日本国学去的东西。但到了现在,中原极少见到这种形状的玉,郭绍就没见过;而在神道里,勾玉是天照太神身上的饰物。

标志、象征,这些都是能加深本族认同感的东西,产生独特的文化。

……接着“本家”、“领家”的描述也让郭绍了解了一部分日本国的社会构架。领家和本家都是土地占有者,可以称作地主;领家把自己的土地进奉给本家,以寻求保护。大致是:本家是大地主,领家是中小地主。另外还有皇室、寺庙、公卿的庄田形式。

郭绍觉得日本国才更像封建制,而现在中原王朝在后世称为封建时代,实际是中央集权,根本没有分封了。

不过日本国现在的封建制很微妙,领主们并未实际控制土地,他们很多住在平安京,因庄田的供奉而享受荣华富贵;脱离了实际基层权力的贵族,因此造就了平安京的文化繁荣。

庄田的管理权、保护,是在另一些人手里,庄官和武士首领。

郭绍顿时觉得,日本国若无外在干扰,他们的问题并非“外戚专权、大权旁落”,恰恰是下面那些实际管理地方田园的庄官和武士。军阀割据的土壤已经形成。

……郭绍不知不觉瞧了一上午,等到午时的鼓响时,他才回过神来。

不过这时正读到他煞有兴致的地方,日本国曾经最受推崇的美女歌者的诗歌。郭绍便随口对侍立在一旁的宦官曹泰道:“念给朕听。”

曹泰忙上前拿起卷宗,顺着郭绍指的地方,先清了一下嗓子,便大声念道:“前佛已离去,后佛还未至。生于梦幻中,何者是现实。吾身乃诱惑浮萍之流水,吾身诱惑浮萍,浮萍不来,哀哀欲绝。含露水之细梗胡枝子,只落英散尽,比不过吾身飘零……”

郭绍踱着步子认真听着,便听到“噗嗤”一声,转头一看,只见左攸等人满面通红,憋着笑的样子。

郭绍愕然道:“有何好笑。”

左攸忙拜道:“诗赋不好笑,由中官摇头晃脑读来好笑也。”

郭绍这才转头看曹泰的模样,曹泰一脸无辜地站在那里。

辅臣黄炳廉拱手道:“臣感东岛之诗赋,靡靡之音,哀哀切切,无病呻吟。”

曹泰停顿了一下,站在那里很尴尬,但大臣们在那里说不好听,皇帝却没说。他便继续念了几首,都是咏樱花的,很美很短暂、凋零云云,无一首不哀。

大臣们显然不喜此风格,大加贬斥。

但郭绍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只是文化审美不同。说清楚为何,或许是多山林多雨地理气候原因,反正他感觉东岛以悲为美。

郭绍摩挲了一下额头,不管许多了,准备先吃饱了午饭再说。便指着桌案上的卷宗道,“吩咐抄录三份,枢密院、政事堂、内阁各留一份。”

曹泰忙道:“奴婢遵旨。”

朝廷里一些文武认为法礼这等事不能妥协,开口就主张攻伐惩戒,反正这么说是尊皇没什么错。但郭绍和王朴等决策制定者不能轻率,他们会了解推论,再制定方略。

皇帝离开书房,几个辅臣也去膳房吃饭,大部分京官都是在公家衙署里吃,中午不回家。有人随口提起皇帝对东岛的态度时,卢多逊只轻轻说道:“御案上有本册子,我送奏章时无意中看到,名‘东岛行省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