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贴纸条(第2/3页)

郭绍便随口道:“无论什么制度什么规则,这会儿最关键还是人,人治。”

杨士良急忙道:“陛下圣明。”

郭绍指着后面一道上锁的门:“里面是什么?”

杨士良道:“是间屋子,存放一些比较重要的旧档。陛下想看的时候,可以翻阅。”

“打开。”郭绍下令道。

不多时,他便跟着杨士良进了这屋子。连窗户都没有的屋子,只有一道门,墙边放着一些木头格子,格子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卷宗;屋子中间有一张桌案,一条腰圆凳。

“这地方好。”郭绍在凳子上坐下来,比划着墙壁上的位置,“上面贴几张大的白纸,再裁一些三指宽的白纸过来,拿浆糊笔墨。”

杨士良一句不问,立刻应答道:“奴家马上准备好。”

于是过了一阵子,郭绍重新开始了贴纸条的干法。他先把禁军分作两片,殿前司、侍卫马步司。然后从殿前司都指挥使李处耘开始,以上下金字塔的形式开始贴纸条。

除此之外,枢密院、政事堂的名单也分类贴上去;还有外镇节度使的名单……这些都不全,因为郭绍自己也搞不全文臣、节度使等具体有哪些。

连禁军的武将他也记不清的,殿前司虎贲军熟悉点,军都虞候以上武将能记住;侍卫司军一级的人名都记不住。

郭绍又对杨士良道:“找人去枢密院、政事堂传旨,我要全国五品以上文武的官职和名单。”

他能记住的人不多,但记住的都是掌握要害权力的人,特别是有关军事武力的那些人,本来他就是武将出身。因此名单没取来前,也并不影响郭绍整理思路。

外面前来上直的文官都到了,郭绍开着门,能看到他们进来。大多都是不认识的人,似乎有政事堂、枢密院和翰林院等各官署派的人。

那些官儿一来就忙活起来,都正襟危坐写写算算的。郭绍也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忙什么,奏疏都送走了、现在也不用发圣旨,但那些人照样可以忙得一刻不停,至少看起来很忙。

……登基大典之前,郭绍觉得最重要的事是怎么给臣子们封官封爵;这才是实质的,因为每个皇帝登基、都会在名义上让人们觉得官位是新君的赏赐。除此之外,什么年号、礼仪都不是最要紧……甚至柴荣和柴宗训两位皇帝登基都没改年号,一直凑合着以前的用;柴荣于显德元年登基,但显德是太祖改的,否则柴荣应该是第二年才开始使用新的年号。

按照柴宗训登基时的规则,很多地方节度使得换个地方,改个军镇。目的可能有二,第一是检验地方节帅的忠诚度,愿意听从新圣旨的人,就表示认可了新君;第二,新的职位是新君给的,那么他们就在名义上受了君主的恩惠。

郭绍看着墙上的纸条琢磨了一阵,翻开自己的本子,写下了最关键的两件事。

中央最关键的是殿前都点检这个位置,是不是要继续人当;地方上最关键的是昭义军节度使李筠的处置。

殿前都点检……郭绍真还有点犹豫,历史上赵匡胤就是干这个职位篡位,自己也是从这个职位登基。在武夫横行的时代,殿前都点检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

当然这最后的一步很难,要是柴荣没病死、皇城里呆着的不是个小孩,无论赵匡胤还是郭绍,再干一二十年殿前都点检不一定敢走最后一步、也没丰满羽翼的机会。

(殿前都点检在几年前都没有的职位,是最近这几年才设立的,以前最高级的实权武将是侍卫马步司都指挥使;柴荣整顿殿前司后,殿前司的地位和重要性才超过侍卫马步司。)

但从另一方面考虑,李处耘等人有拥立之功,在战场上也有战功,如果不再提一步、反而取消了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一则显得皇帝小气,二则会让他们感觉皇帝有疑心和警惕心……郭绍当然有警惕心,但不想表现出来。对禁军大将封爵是不用的,因为从来没有禁军武将封王封侯的事,给他们王侯爵位就得离开禁军军职;现在郭绍还没打算停止战争,不想外放一些能打又比较忠诚的嫡系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