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节 祭灵(第2/3页)

军官们连连摇头,他们说,祭文是很高深莫测的勾当。大伙平时参加过不少葬礼和丧仪,听祭文没一次能听懂,每次都听祭文站着都能睡着的——那才是真正有学问的文章啊!孟镇督您的这个文章,很感人也很振奋,但全是大白话,说出去人家怕是要笑话咱们东陵卫没学问吧?

大伙都知道孟聚是秀才出身,但看他写这种大白话文章,心想这位镇督的秀才功名多半是买来的。部下们也不敢直说,只是含糊说:“大人您日理万机,多少大事要操心。这点小事,还是交给师爷操笔,大人您把关就好了。”

于是,现在孟镇督站在高台上,读的就是师爷草纂的祭文,祭文的开头是:“维太昌九年,岁中一月,某某等谨以德禽醴酒之仪,致祭于先公诸位之灵曰:嗟乎……”文章洋洋洒洒,孟聚足足读了一刻钟,快口干舌燥才到结尾:“……伏维尚飨。”——至于文章内容到底是说啥,孟镇督的秀才功名虽然不是买来的,但他还真是不懂,连文章里的生僻字有没有读对,他都不知道——不过看着部下们茫然的表情,估计也没几个人听懂的。

放下祭文,孟聚简单谈了几句,说我们今日聚集到这里,就是为了纪念我们的战友和同伴。在靖安大战中,东陵卫战死了八百二十一名官兵,他们都是好男儿,是家中妻子的丈夫,是父母的孩子,也是我们的好兄弟。为了保卫靖安,保卫这座城市,他们英勇战斗,壮烈牺牲,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对于阵亡弟兄的遗属,我们要发扬同袍之情,大家要帮助、照顾他们。陵署的抚恤补助已经批下来了,这次的补助绝不容许有人克扣贪污,谁敢中途截留,省署就要他脑袋。东陵卫不会抛弃忠心的战士,也不会让他们的家人忍饥挨饿的。各位遗属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也可以跟陵署提出,陵署会想办法尽力解决,请大家放心。

孟聚说话的时候,近千陵卫官兵聚集的会场鸦雀无声,无数闪亮的眼睛凝视着他。

在底层陵卫官兵眼里,谁当镇督对他们来说都差不多,无论镇督姓霍、姓叶还是姓孟,大家的薪水都是那么一点。所以,对于孟聚的到来,大伙都抱着很冷漠的态度。

但现在看来,新来的孟镇督还真有点不同呢!

以前的镇督上任时,说得都是圣上英明朝廷恩德什么的——谁关心他妈的皇帝和朝廷怎么了?而孟聚的话虽然显浅,里面也没什么大学问,但都说在了点子上,大伙听得专注。

一直以来,边关的惯例,低阶士兵的性命就跟消耗品差不多。士兵们阵亡,抚恤金被军官们截留克扣是很司空见惯的事了。上头不是不知道这种事,不过克扣军饷已是普遍现象,不是一个两个军官这么干,而是几乎所有的军官都这么干,都成潜规矩了,上头也无谓为一个死人去得罪整个军官阶层。

没想到,新镇督一来,就提起了这件事。官兵们都觉得,这个孟镇督,倒还真不错。不管他是不是能做到,起码他能看到这些不平事,还帮底下的弟兄们说话,这点就很难得了。不知不觉间,在士兵们眼中,孟镇督的形象变得亲切起来了。

孟聚念完祭词,众人到叶迦南墓前献花和供上祭仪。由孟聚领头,在场的东平陵署军官向着叶迦南的衣冠墓跪倒,发誓定要为叶镇督报仇雪耻。

元义康和几个都督府的军官作为东平军方的代表也过来,向叶迦南的墓鞠躬致意。

接下来就没孟聚什么事了,欧阳辉请来了城外华德寺的一群和尚,在墓园前做法事超度英灵。孟聚原以为,和尚做法事超度应该是很庄严地念地藏经或者金刚经的,不料这群面有菜色的干瘦和尚不烧香也不念经,他们拿出敲锣唢呐来吹吹打打又放鞭炮,还有人表演杂耍和胸口碎大石的绝技,锣鼓喧嚣好不热闹,把远处乌鸦都吓飞走了——倘若不是看那群秃头上的戒疤,孟聚还以为他们是来唱戏的杂耍班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