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臣只是打个比方(第2/3页)

贫道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在搞宣传方面都是垃……菜鸟。

试想,若是编一出话剧,让百花阁在各地,甚至外国巡回演出,那宣传效果该是多棒?

贫道承认,这部话剧里,我自夸的成分多了那么一点点。但我再牛逼也是大齐公务员,人家只会说咱朝廷够强大,才会拥有恨天伯这么伟大的英雄。

诸位大人请看,付出点银子而已,却能让全天下都知道诸位治理的国家之强大,这是不是非常划算?”

大臣们心中急速盘算。

小道士自从参与到朝政中,也提过几个建议。虽然每次都是私心作怪,可大家也不得不承认,不仅当时听起来挺有道理,结果往往也不错。

文良纯沉吟:“闻道的建议倒也可行。不过,你毕竟是道士,对很多事不够了解。自古以来,朝廷教化百姓,靠的都是读书人。”

杨旭点头附和:“不错,寻常百姓不识字,听不懂诗词,还要靠读书人解读。”

文良纯继续道:“而读书人崇尚传统,你发明的那种表演形式虽然还行,却太……闹腾,登不得大雅之堂,大部分文人只是看个新鲜罢了。”

秦行之腹诽,如果真崇尚传统,你们应该玩儿楚辞汉赋,诗词就登得上大雅之堂了?

说白了,时代在发展,人类的词汇量越来越丰富。四个字的“赋”不够用,才发展出诗,诗也不够用了,才出现了长短句的词。按秦行之梦中世界的轨迹,以后还会出现“曲”,再往后更有四大名著之类的长篇小说。

所谓坚持传统,就是个笑话——有能耐你结绳记事去呀。

当然没必要较这个真。

秦行之笑着摆手:“两位大人弄错了,这话剧和我以前发明的东西是两码事。那种原始的诗词加默剧,如何能和话剧相比?我这话剧啊,不用读书人解读,是个人都能看懂。”

众人半信半疑,这可能么?

尽管不少读书人出身贫寒,一旦加入圣人门下,产生高人一等的感觉也是难免的。这并非忘本,而是人生定位发生了变化。不识字的百姓是善良可爱的,但他们不懂礼法大义,必须咱们这些文人引导嘛。

秦行之也没卖关子,把话剧的表演形式说了一遍。

文臣们越听越不是个滋味。

搭好背景,弄一群人,扮成各种身份,不演唱诗词,也不跳舞,而是尽量往真实了模仿,靠动作和台词表演,力求真实还原场景……

百姓听说书,还得靠脑子里想象呢。这话剧,干脆连想象都替人省了,确实没读书人什么事儿。

可谁都能看懂的话,把咱们文人置于何地!

以后还能不能愉快地显摆学问?

大家都是高官,不需要靠显摆学问混,可也不能剥夺其他读书人的乐趣吧。这小道士,莫非真不在乎扬名,而是专门祸害咱们圣人子弟来的?

连文良纯心中都颇有些疑虑。

关键时刻,还得是三朝元老、礼部尚书杨旭毫无私心,拍手叫道:“闻道,这话剧确实好啊!”

大臣们表情古怪的看向杨旭,心说老大人您这辈子是显摆够了,好歹替后人想想行吗?

杨旭环顾众人:“先前在宫门外,老夫和闻道说过‘不忘初心’,当然,这个词儿其实也是和闻道闲聊时听来的,我觉得十分有道理。诸位,我们读书的初心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追求高人一等?”

大臣们一愣,脸上渐渐露出羞惭之色。

不得不说,可能是因为没经历过异族统治,这个时代的大部分文人,品性还是相当不错的。

文良纯叹口气,恭恭敬敬冲杨旭拱手:“惭愧,良纯被名利迷了心,多谢老大人及时提醒。”

其他文臣也纷纷向杨旭拱手致谢。

小道士摸着下巴看众人,心说表现得这么高尚几个意思?道爷差点都不忍心忽悠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