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社交是做好自己

魏晋名士殷浩曾经说,原来努力奋斗觉得是在“与世周旋”,后来才发现,人生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与我周旋”。

很多人进入社会后,最看重的一个词就是“人脉”,为了获得所谓的“人脉”,即使是无效社交也趋之若鹜。

在一档职场招聘节目中,一个外表俊朗的小伙子对BOSS团的老总们说,自己人脉极广,认识董明珠等知名企业家。

看到他的学历和履历,很多老板对这些话产生了怀疑。毕竟,以他所处的位置和在场上的表现而言,似乎很难获得这些重量级老板的青睐。

“我可以现场拨打这些企业家的电话。”为了自证清白,小伙子主动提议。

一个又一个电话拨通了,但一直无人接听。

“这说明你只是在某个场合经过别人引荐要了名人的电话,可人家对你没印象,根本就没存你的电话。”一位老板直言不讳。

小伙子依然解释说,自己确实被朋友带去出席过某些高端场合,和这些老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这不能说是谎言。

在公众场合遇到陌生人搭讪时,名人们通常会保持礼貌、耐心甚至友善的态度,但这完全不能代表你们已经成为了朋友。

我的一位文化记者朋友,经常自嘲说:“也许上午在会所里听易中天谈文化,下午去昆仑饭店一边采访海岩一边喝下午茶,晚上和白先勇聊昆曲之美。但我很明白,自己并非他们圈子中的一员。回归生活,还是得靠认真地工作,日复一日地完成稿件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当你自身见识和能力有限时,不要指望和更高层次的人能有真正的友谊和对话。”

许多人都会说,中国就是个关系社会,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于是,很多人把业余甚至工作时间都用来关注别人,忙于应酬——记住这个领导的生日,那个上司的喜好。即使逢年过节的假期,也不忘时刻打开朋友圈给领导点赞问好。心思都花在别人身上,而不是着眼于自己的硬实力。

负责新东方面试工作时,我也遇到过一些年龄大、资历深的老师来应聘,他们的观点是:“我在这个领域已经做了10年,有丰富的经验可以胜任工作,甚至可以直接给我领导岗。”经过一番面试,我却发现他们的教学能力远不如一些能拼会学的年轻老师。

一项工作,每天做10小时,连续做10年,如果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和过人之处,其实和只做了1年的新人没有什么不同。简单的重复并不代表优秀。时刻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会才是真的优秀。

在学校里,只是简单的学习与考试。在社会上,你则要独自经历一个个未知的挑战和难题,为了克服它们,必须不断前行。

7点起床赶地铁,匆匆带着煎饼果子来到单位打卡上班。午休一个半小时用来和同事聚餐聊八卦。下午昏昏沉沉效率下降熬到下班。晚上出席各种酒局或者带着未完成的工作回家加班。这是大多数都市白领一天的时间表,在这样的快节奏下,“没时间”成了不学习新知识的借口。

国家外经贸部原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理事、秘书长龙永图是从贵州的山里面走出来的,受过很多委屈,受过很多“歧视”,这激发着他以双倍的努力不断学习,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1965年,龙永图分配到北京工作,他的同事大多来自北京大学、上海外语学院、北京外语学院等名校。得知龙永图来自贵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你们那边挺不错的,风景挺漂亮。”他们可能是把贵州和桂林搞混了。

从贵州山沟里走出的龙永图的成功,得益于两次偶然。第一次偶然是他被临时拉去给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主任约见的外宾做翻译。在当时,如果不是翻译下班了,要论资排辈的话,是排不到龙永图的。尽管是第一次给部长做翻译,但他的出色表现却给领导留下了很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