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第2/3页)

而在霍轻侯的指挥下,前军亦开始从惊慌失措中镇定下来,舍弃了最前方万余名兵士,重新调整军队,准备集中优势兵力围剿这三千骑兵。

而此时驻扎于西部的南卫莫不为军队闻听南方交战之声,亦开始整兵布阵,连夜开始攻城,以迫使秦军回兵自救。

面对此种情况,吴天耀当机立断,趁南卫前军阵脚未稳,尚未形成合围之时,立刻指挥骑兵迅速撤退,从背后直插入南卫左右两军之中,一是突围,二是趁势与五万铁骑前后夹击,再多占一些便宜。

在成功的与五万铁骑汇合之后,吴天耀毫不恋战,率军急退,利用骑兵速度的优势将南卫大部分军队抛开,安全返回城内。

此次偷袭,吴天耀以不足千人的伤亡换取了南卫前军近两万兵士的性命,从而一雪半月前秦军跃马平原战败之耻,亦更加恐固了吴天耀四大名将之首的地位。

消息传到大秦都城恒城,除了深知吴天耀为人的凤常上将之外,余下群莫不是忧喜参半,喜则秦军大胜,一振大秦雄威,忧则吴天耀会借此战之胜趁机而反,拥兵自重!而秦帝武威则面含嫉恨之色,完全没有因为如此捷报而生喜悦之意,自他还是太子之时,他便知道吴天耀就如一颗眩目的星辰,夺去了包括他在内的所有人的光采,每一次的对外大捷,每一次的得胜班师,都越发的使对方的名声更盛,从而使他这个皇帝显得格外黯淡无光。他一忍再忍,终于忍无可忍,及至最后,他甚至宁可任用一个平庸的将领只须守住本国疆土,亦不愿让杰出的吴天耀统兵助他扫平天下,这是他一心想要罢黜甚至除去吴天耀的根本原因。

眼下上将军田光已在洛城逗留十余天了,虽然一再的传书回京力陈吴天耀毫无叛国之念,但他仍不放心,为此他拒绝了欲报杀子之仇的宫严回京统军的请求,重新启用了老将军赵启,想凭借对方昔日在军中的威名与吴天耀分庭抗争。而无论哪一种手段成功,吴天耀的下场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死’!

“传寡人旨意,从即日起施行‘战时征兵制’,将护都军队扩充至二十万,同时,抽调西部边关守军五万人回师布防!”

武威此旨一下,群臣不由面面相觑,‘战时征兵制’实际上便是将大秦二十至三十岁之间的全部壮丁男子编入军队,是国家处于极度危难之中时所采取的一种临时应急策略,自大秦立国之日,这种制度只施行过一次,而今武威如此作为,分明是将吴天耀看作是推翻他皇权统治的最大威胁。

凤常与几位大臣相视一眼,各自摇头不语,一旦两方交兵,姑不论孰胜孰负,损失的却终是大秦的国力,如今外患未平,圣上却采用近似于自残臂膀的下下之策,实在是不明智至极。由此可见,此时此刻,圣上已然被嫉恨蒙弊了视听。

与凤常等人的反应不同,右相韦若玄依然手捋银须,一付高深莫测的神情,而与他对面而列的九王武尚脸上却是露着一丝古怪的笑意,目光似是不经意地在武威身上扫过。

一直主张讨逆的左相张仲叔,神情亦是相当复杂,兴奋之中却还夹带着一丝担忧,他虽一力主战,但事到临头,对于吴天耀的统兵能力他却是相当顾忌的。

一时间,殿下群臣各怀心事,整个早朝便在异常沉闷的气氛中结束了。

时光匆匆,又是半月将过。

守卫洛城的吴天耀自偷袭成功后,一直坚守城门不出,南卫两大名将霍轻侯与莫不为二人强攻几次,俱都是无功而返。秦卫两军再次陷入僵持的局面。

而秦都恒城自战时征兵制之后,半月之中护城军队已扩充至十二万,又兼西部守军抽回五万,共十七万之数皆归属于大秦老将赵启指挥。同时,恒城附近州郡亦征兵十数万,只等秦帝武威令下,便齐向南郡平阳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