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散尽之血】(第2/7页)

而且,你们可以提出种种假设。但是在当时,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没有选择!我们必须一次成功,我们不能失败!!

所以,鲁尔将军选择了一条最稳妥,却是牺牲最巨大的办法:以力量强行推过去!以罗德里亚骑兵冠绝天下的正面强突的能力,以直线距离的最短行军路线,直接冲过去。

至于从做出从海上路线进城的假设,这样的观点。我更愿意称之为浪漫的幻想。

先生们,请记住,罗德里亚骑兵兵团,我们的后勤装备里并没有配置船只!而在当时,奥斯吉利亚城外的沿海码头民港几乎都被叛军占领……让我们先进攻某个码头去夺去船只,这更加冒险!至于联络兰蒂斯海军的说法,且不说在当时紧急的情况下是否能联络得上,就算联络得上,出于政治角度,我们也不可能将皇储交给兰蒂斯人!尽管当时我们是盟友,可在国家利益面前,没有什么盟约是一定能靠得住的!”

莱茵哈特撰写的这篇文章,被收录进了帝国军事学院战争史集的文档之中。

当时那场战役之中,罗德里亚骑兵损失最惨重的是第二旗团,两千余骑的旗团,以绝大的勇气和强大的战斗力,催垮了亚美尼亚的一个骑兵团之后,又强行冲击亚美尼亚主力步兵兵团的军阵,面对十倍于自己的敌军重甲步兵军阵,却能硬生生的将敌人压得节节后退,濒临崩溃!虽然最后全军覆没,但是根据事后的统计,这两千余骑的罗德里亚骑兵。却足足杀伤了至少六千叛军步兵,加上之前溃败的那个叛军的骑兵团,总人数接近一万!

而对于罗德里亚骑兵突击的那场战争的研究依然不断,甚至有人曾经研究出了当时罗德里亚骑兵进军的路线和兵力的分布:第二旗团打先,第一旗团在后,随即第三旗团护卫着皇储,第四旗团断后。

可在后来查出了当时的鲁尔将军的军令是“第二旗团开路,如遇挫,可两翼散开,以第一旗团重甲骑兵破阵。”

可当时第二旗团在面对亚美尼亚叛军主力步兵兵团的密集厚实的阵列,冲击遇挫的时候。却并没有执行这个命令,或者说,战死的第二旗团的掌旗官并没有执行这道命令,只是命令部队向前。

关于这个细节,也同样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最主流的观点是,指挥官的盲目冒进,过于鲁莽,如果在遇挫之后两翼散开,让开空间以后续赶来的第一旗团重甲骑兵来冲击亚美尼亚的步兵防线阵列,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或许,第二旗团就不用全军覆没。

虽然以两千轻骑兵,打得两万多叛军重步兵节节后退,几乎崩溃,这样的战斗力的确惊人,可是这样的损失,却可以避免。

对于这个问题,后来站出来维护罗德里亚荣誉的,却是一个大家更加想不到的人选——当时亚美尼亚叛军总督休斯麾下的一名将军!这位叛军的将军后来在亚美尼亚叛军集团覆灭之前倒戈帝国,后来被军事法庭审判后,因为倒戈之功而免死,流放于西西里亚岛十五年,后在帝国皇帝大婚时的全国赦免令之中得到特赦回国。

这位叛军将领回国之后,曾担任过军事学院的编外战争史研究员,撰写过一篇题目为《我亲眼目睹的那场大雨》的文章。

他在文章之中写到:

“当眼看着两千轻骑兵,将我的重步兵方阵逼得节节后退,身为一名指挥官将军,我心中深深的感到耻辱。第二旗团是我这一生所见过的,勇气最卓越,最勇敢的军队。

或许有人会认为,以两千轻骑兵冲击十倍于己的重甲步兵方阵,殊为不智,或许可以两翼散开,以待后续的重骑兵……

但是在当时的我看来,第二旗团的做法却是最明智的一种。

当时的地形,左侧为一片泥泞半干涸的河滩,右边为一座山坡。中间的大路不过只有五十米的宽度。而亚美尼亚重步兵两万余,均装备了天下闻名的亚美尼亚精锐铠甲武器。在一个并不宽阔的地形之中,两万重步兵一旦结成了密集厚实的阵列,足以抵挡骑兵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