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四三章 先一步后一步(第3/4页)

谢迁作为阁臣,目的地是文渊阁,沈溪则要出宫。

过了金水桥,即将分路而行,沉默半晌的谢迁突然出言提醒:“既然陛下让你草拟诏书,便赶紧去拟定,这件事切不可让朝中人知晓,否则旁人会对你有意见……唉,此事怎么都不该你插手,你虽是翰苑出身,但现如今却在六部任职,无权干涉翰苑之事!”

……

……

梁储和杨廷和入阁,本来诏书应该由谢迁或者王鏊起草,但朱厚照似乎对这两位阁臣有芥蒂,居然让沈溪拟定诏书,皇帝的礼遇,却给沈溪招来不少麻烦。

沈溪在朝地位足够高,但他在翰林院仍旧是个侍讲。

让侍讲来定内阁大学士的委任状,实在过于儿戏。

另外让沈溪纠结的是,梁储和杨廷和二人谁该排先,谁来排后,这中间大有讲究,毕竟涉及未来朝中首辅人选。

不是比岁数,也不是看谁在朝当官的年限更长,全在于谁先入阁。

历史上杨廷和就因比梁储早入阁两年,就算他年纪更轻,还是在李东阳退下来后当上首辅,虽然杨廷和入阁不久便被刘瑾发配南京,并不在任上,但杨廷和的地位却得到朝野普遍认可。

以沈溪来定,不太愿意将杨廷和列在梁储之前。

朝中地位,梁储跟杨廷和其实不相上下,但论年岁,始终是梁储年长些,且梁储跟沈溪私交甚好,毕竟二人在翰苑同为东宫讲官。

至于杨廷和,则因沈溪到詹事府任职时回乡守制去了,正好跟沈溪错过,杨廷和回朝后沈溪却一直在外当官,少了交际的机会。

沈溪回去的路上就在琢磨这个问题:“谢老儿的意见,也是以梁储为主,而以杨廷和为次,那我为何要做出变更,将杨廷和列在前?虽然杨廷和文武全才,对于皇帝的态度把握明确,历史上表现极为抢眼,梁储与之相比差不少……但始终得按照规矩办事!”

在沈溪看来,如果杨廷和跟梁储二人入阁时间有个先后,就不会出现目前的争议。

既然是同时入阁,就得按照既往的规矩行事,以年长和地位高之人优先。二人一个是翰林学士,掌管翰林院,一个则是詹事府詹事,地位相当,但梁储在朝野的声望始终在杨廷和之上。

如此一来,梁储排在前面无可厚非。

当然,说是一点私心都没有也不尽然,沈溪在这个问题上,考虑到了亲疏远近,内心有一定偏向。

人到底是感性动物,不可能所有事情都要追求绝对的公平公正。

沈溪将诏书拟好,准备以梁储为文渊阁大学士入阁,杨廷和则为东阁大学士入阁。

至于兼职,沈溪没有拟定,以沈溪所料,最后梁储和杨廷和基本会挂六部部堂头衔入阁,这是最基本的情况。

地位高的挂尚书衔,低的也会挂侍郎衔。

这件事,沈溪只能对朱厚照提出建议,而不能由他擅自决定。

沈溪将诏书草拟好,准备带去跟谢迁商议,结果到了谢府门前却吃了闭门羹……谢迁坚决地将他拒之门外。

沈溪没辙,只能再次入宫面圣,跟朱厚照面对面商议。

……

……

时间仓促,沈溪没太多时间考虑细节。

经提前报请,沈溪第二天见到朱厚照。此时朱厚照刚从豹房归来,睡眼朦胧地在乾清宫接见。

“……沈先生,朕不是让你来做决定吗?你还来请示朕做什么?诏书有留白的地方,只管填上便可,朕一律都准了,只等朱批走个过场!”

因为面前没外人,朱厚照说话时没有任何顾忌,完全把沈溪当成自己人。

现在朱厚照的态度,跟之前他信任刘瑾时一模一样。

沈溪却承受不了这样的好意,进言:“陛下,有些事还是要跟您说清楚才好,若事情都由微臣做主,朝廷恐怕就要乱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