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六一章 是否出兵,这是个问题(第3/3页)

沈溪站起来指着那李参将道:“如今延绥镇未失守,但鞑靼人犯我边境劫掠百姓的事情少了吗?”

沈溪一句话,就让在场的将领面露羞惭之色。

大明军队也不都是窝囊废,还是有许多将领卯足了劲儿想跟鞑靼人一决雌雄,但上峰的意思则是能拖就拖、能避就避,结果拖避到现在,鞑靼人几乎把北关给抢了个遍,百姓流离失所,宣府、大同、太远、延绥、宁夏等边镇一片萧条。

城丢了,鞑靼人大肆劫掠倒也说得过去,可如今城池都在,鞑靼人还这么猖狂,完全是守领避战之过。

“这位沈大人,那派出兵马,救援不成……责任谁来担待?”

又有位叫做杨玉的参将听不惯沈溪的语气,此人属于中间派,不想避战但也不想轻易出击,总要先把责任理清楚了再说,以做到万无一失。

其实大多数避战派都是老将,而想战的则是年轻急于立功的将领。

这就是边关的现状,但因老将资历深职位高,说话顶事的还得数老将,所以现在消极避战成为边关主流思想。

沈溪冷笑道:“那敢问,刘尚书所部若有差池,谁能承担这个可怕的结果?”

瞻前顾后,是老将的一贯风格,若是出兵先把什么责任都划分好了,那就不是打仗,而是玩政治。军中最可怕的就是将领玩政治,一旦权谋多了,那战场上的事情顾的就少了。

朱晖道:“沈大人切莫着急,您看这样如何,我们先……静观其变,探探鞑靼人兵马的虚实。这一去一回一百多里,若我们去时,刘尚书部已经……嗯,兵马无法及时撤回,反倒让鞑靼人趁机攻占延绥镇,实在不可取。”

沈溪真心为刘大夏叫屈,看看你出征后这些人的嘴脸,你在前面跟鞑靼人拼命,后面的这些人则在想办法推卸责任。

他娘的能不能有点儿血性和担当?

长此以往,我大明想不亡都困难!

“必须马上出兵,任何责任……由我来承担,只要留下的军队固守城池,哪怕派出援军,榆林城也不会有偏差!”

沈溪几乎是咆哮着发出怒吼,就好似这里真正的统帅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