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第4/5页)

一下车,刘格便放松地呼出一口气。

北寺在庄内等着,此时将他们接下车后,便请道:“刘匠,俞夫子,刘夫子……还请随我来。

“庄内为几位办了接风宴,就在前方的院子里。”

俞亮跟在他后面,道:“没想到北寺管事和长孙将军来此方才半年,就已经将庄子打理得这般妥帖。”

他顿了顿:“比起容广,也不差什么了。”

此时,他们走在庄子内的水泥路上,能看到远处的海边的晒盐场,近处成片的田地。天地中的庄稼已经到了将要成熟的时候,累累的果实压得枝条都弯了下来。周围有来来往往的农人穿梭于其间,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容广山庄那些流民相比,也差不了什么。

北寺心中自然骄傲,但口中还是谦虚:“俞夫子的夸赞太过了。

“庄子还小,论起规模,与容广还是没法比。”

两个庄子都是他打理的,北寺自然了解其中的差距。

刘格在旁边道:“我记得之前王妃派人来梨州,就是为了梨州一年三熟的地理特性。梨州这个庄子规模确实不及容广,但光看每年的粮食产量……应当并不比容广低吧?”

北寺自小就是北方人,本也对着这“一年三熟”半信半疑。

但是眼看着夏季播种的作物,在初秋已经显露出成熟的特征,他这才完全相信了。

此时听到刘格的询问,他便道:“是,明年如果人手多了,还会再继续开垦田地,这样一来,产量甚至能超过山庄。”

刘格和俞亮了然地点点头。

俞亮想了想,突然有些奇怪地问道:“今秋收了稻子,入冬前不就可以种小麦了吗?

“为何采买人手不趁着入冬前去?这样的话,今年就可以多开垦几亩地了。”

北寺闻言,尴尬笑了两声,将目光转向旁边的长孙凌。

长孙凌见终于有自己插嘴的事情,连忙表态道:“到城中采买奴隶的事情一直是有的。不过关于扩张人口,还是得几位帮忙啊!”

刘格一愣。

他看了看自己周围的俞亮等工匠,道:“这……将军是不是误会了什么?

“我等受王妃之命而来,是为了造船修器,但于人手一事……哪里能为您几位分忧呢?”

“可以的可以的!就是造船这事嘛!”长孙凌端着笑脸道:“这好船要是出来了,人手不就有了吗?”

见刘格等人一脸疑惑,北寺连忙打着圆场:“刘匠几位刚到,今日不谈公事,不谈公事!来,我们先去用膳!这边走。”

有他这么一番话,众人便也先打消了心中的疑惑,闷头往前面走。

来到设宴的地方,几人刚要入内,长孙凌却突然被人叫走了。

他与众人告了罪,便径直跟着报信人离开。

来到海边,长孙凌便看到了正在与人说话的李大耳和三个被缉拿住的倭寇。

长孙凌不满地“嘁”了一声:“这一趟就这么点人?才三个?”

李大耳面上笑容一僵,悻悻道:“如今这个时节,倭寇已经不在这一带活动了,所以这一次出去……没见到什么人。”

他踢了踢旁边还在不断用众人听不懂的语言,骂着脏话的倭寇,道:“这三人就是规模不大,想捡个漏才不愿离去,这才被小人忽悠住的。”

长孙凌勉强“嗯”了声。

他想了想,道:“算了算了,现在他们都走了,你也别出去了,这阵子你就留在庄子内,帮我教教我手下这群旱鸭子游泳,再教教他们简单的倭寇语。”

李大耳根本没有拒绝的余地,点了点头道:“好的,大人。”

但想起自己每次抓到人都会得到的报酬,他又觉得有些可惜。

毕竟如果不出去忽悠倭寇,便意味着他的这份收入没了。

他想着再搏一搏,于是试探问道:“呃……长孙大人,其实海上还有一些人,小人觉得再出去两趟也没问题,总能带回来人的,您看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