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喝过名人鸡汤,却拿不到成功通行证

有次听高晓松的节目把我气坏了。

高老师说他放弃了北京城里的大房子,跑去乡下安居乐业,讲了很多在农村如何贴近大自然找回了生命的真谛,大家都应该搬去农村体验生活的话。说得我都心动了,也想马上去看看乡下哪里可以过这样的田园乌托邦生活。

结果说到一半被马东无情揭穿:“你明明是去美国加州的乡下买了一套别墅!”

这不逗我们这些普通人玩吗?谁要当真也卖掉自己的房子,真就只能哭了。

不过也怪我自己,一连正价买入高老师写的好几本书……普通人一旦和名人有了消费关联后,就容易对该名人变得“轻信”。

反倒是我爸,对高老师的印象还停留在写青春歌曲的形象上,才听到说“卖了北京房子去乡下住”,就骂了句“胡闹!”扭头走了。

喜欢名人大咖是一回事,怎么去理解他们分发的“鸡汤”又是另一回事。

可能A名人说了一套方法论你觉得很对;而B名人分享了一套截然对立的方法论,听上去也很有道理,A和B都很成功,错的却是我们自己。

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本不同,你和名人大咖们也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名人的“鸡汤”往往还来自演讲、视频谈话的片段整理,其篇幅只来得及告诉你他在当下的结论和感悟,可就你们所站的位置、面对的时代而言,却可能天差地别,因此就会出现名人“鸡汤”反而有害的情况。

有个朋友特别喜欢写作,听过一次吴晓波的演说,就四处宣扬生命有限,“要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越说越不想好好工作。

我说:“你知道吴晓波是谁吗?”

她说:“当然啦,著名的财经作家,成功人士、跨领域名人,他开始写作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年必须出一本书,看他现在多成功啊!”

我说:“那你知道他还是岛主吗?人家在一九九八年时才三十岁出头,就出手买下了千岛湖的一个小岛,在岛上种了四千多棵杨梅,盖了别墅,给自己保留了一个可以安静写作的书桌。”

吴晓波是个很勤奋的作家不假,他说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也很棒,可演讲里却没说他的底气和资本不仅来自创作,还来自颇具策略的投资。

我们身边充斥着许多高人大佬,大佬们成功了,常常喜欢分发“鸡汤”,而他们最爱讲的故事是什么呢?马云喜欢讲融资失败的例子,吴秀波爱讲跑龙套的故事,网红会回忆如何夜不能寐地创作也没有人关注的故事,被名利捆绑的大腕们最爱讲他们挣脱名利束缚、追求自由内心的故事。

如果只需照着名人鸡汤和他们总结的人生经验复制就可以,那人生就太简单了!听高人讲话,恰恰不能只听结论,最重要的东西都在中间的逻辑和过程里。如果中间那部分没有讲,光知道开始如何如何,结论如何如何,什么价值都没有。

有个流传很广的关于马云的段子,说马云刚开始做阿里巴巴的时候,去找投资人,投资人因为马云长得不好看不肯投,幸亏软银孙正义有眼光投了,之前没投的投资人后悔不迭。

可在今年的投资年会上,传说中当年“因为看脸错过了马云”的天使投资人却表示:“如果马云还拿着当年的商业计划书来,依然不投,因为他要做B2B(1) ,而后来他悟出来和做成功的恰恰是2C(2) 的部分。”

可见实情与坊间名人传说实在差距甚远。其实我另一个做早期投资的朋友很早以前就和我辟过谣,说这个鸡汤段子痕迹太过明显,当年的故事,显然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进行了重重加工,有了戏剧色彩和脸谱化的角色,才得以广泛流传。

再有,对于咖位过高的名人成功故事,看看就好了,里面的偶然因素往往大于必然因素。反倒是那些年龄和我们相当、行业与我们类似的中咖、小咖们,更有对标学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