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转型期,如何过上第二种人生

我刚刚开通了分答的页面,就遇到老同学抛出的问题:“如果我面临中年危机了,该怎样开辟人生的第二职业生涯?”

我被问题吓了一跳,什么,三十几岁都算中年了?!按照联合国的定义,明明应该是青年的好不好!

唉,不过不管你自认还有多年轻,终归要面临这样的困惑。无论你是多么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年近三四十的时候,都不免生出“就这样一直为公司打工吗”的困惑,于是有人从大企业跳去新兴小公司;有人离开体制去创业;有人选择脱离常规生活轨道,通过学习和旅游对自己升级再造。

在我看来,我们的第一职业和第二职业之间其实有一道很深的鸿沟,任何习惯于给别人打工的人骤然转换身份都是不现实的。在此之前,你要先找到自己的第二个身份标签才行。

安吉丽娜·茱莉曾说:“每个人在家庭和工作之外,都应该拥有第二个支点。”这里的第二个支点,指的就是职场身份之外的第二个身份标签。

可我们当中绝大部分,其实不知道自己除了某某总监、某某经理、某某工程师外,还有什么“额外的身份”,那么你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去思考,在华丽转身前,就开发出自己的身份:

第一,经验角度。

经验是靠经年累月的积累完成的,年龄危机的来源之一,就是“被替代”的危机。因为你会发现经验这道门槛,很容易被年轻人跨越,并且经验这个东西,是以边际增长速度递减的——在头几年的增长速度一定是最快的,越往后速度越慢甚至接近停滞。

但这些并不妨碍你据此打造自己的第二个身份标签,因为在本职专业领域内,容易被替代的经验,换一个领域后,反而会成为突出的优势。如果你一直在美术馆工作,承接过许多大型艺术展,那么你的经验或许适合做独立策展人,而从创业者到投后管理身份的转变——过往经验也占了巨大的分量。

第二,知识角度。

工作以后,一部分知识来源于工作经验,还有一部分知识来自主动学习。我们在职场中获得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非常碎片化的,如果你能够主动将这些零散碎片归纳在体系大树里,往往“第二个身份标签”会自动浮现出来。

因为借助梳理的过程,你会更清楚在现有专业领域中自己所处的层级,当你对自己行业和交叉行业有了更深洞察和认知的时候,对于下一步何去何从,自然会有更加清晰的判断。

在具备了一定知识储备,并相对成体系化后,你的身份角色就可以从“执行者”变为“布道者”。例如该领域内的兼职作家、业内资深评论人士、行业顾问等。

第三,技能角度。

技能是一种统称,如果细分下来多种多样,可以是专业的技能,例如会计技能、设计技能;可以是工具使用的技能,例如AUTO CAD工具使用、PPT的运用;也可以是思维技能,例如逻辑分析技能、谈判技能。

当你只聚焦在和工作内容直接相关的技能时,你的可选项会很少,比如管理咨询顾问,似乎只适合去类似项目上做Freelancer(1) 和顾问,但当你扩张到更广义的技能时,你会发现自己还有:1.短时间内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做出正确判断的技能;2.辨识人的直觉和对人的判断;3.逻辑化、结构化表述的技能。

这些都意味着你可以在以前未接触过的领域找到第二身份,并且意味着,你其实具有建立并传播个人品牌的优势,应该即刻开始动手做“个人品牌”这件事。

第四,资源角度。

一个人工作了十年以上,总该拥有某种属于自己的资源,而资源的一大困境在于,很多所谓的“资源”,一旦你离开了现有岗位就不再是你的了。越是传统的垄断了某种稀缺资源的企业越是如此,即便是在外企,当你的公司拥有强大的品牌光环和完善的系统时,你个人的价值就会越轻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