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3/7页)

"但愿是这样哪!"林一达叹道。

常委会上,主要研究了下一步招商引资问题。县里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林一达亲自任组长,李长和杜光辉两位副书记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各经济主管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同时,会议决定学习湖东的招商方法,成立北京、广州、杭州三个招商办。在具体人员上,林一达说:"我就定一个。高玉。你看人家湖东的那个李主任!女同志搞招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不能不考虑到。至于其他人选,请李长同志和光辉同志定吧。"

"高玉?这合适吗?她一直在抓窝儿山的茶叶开发。"杜光辉问道。

"哪有什么不合适?一个乡长都当了,这招商办搞不下来?何况现在的形势,干部也要成为多面手。不能再老是抓茶叶了。当然■,茶叶也还要抓,还有别的同志嘛!如果大家没别的意见,高玉同志就任招商办主任吧。"

林一达说完,岳池笑了下,对杜光辉说:"光辉书记是心疼高玉同志吧,不过,再怎么辛苦,在外面招商总比在里面好。这可是一达书记的关心啊!"

"那也未必。我是担心高玉的性格,是不是适合招商。"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有什么合适不合适的?让她干,她一定能干好,这就叫合适。不让她干,她没有机会,这就叫不合适。"岳池说完,李长也跟着笑了。

"会后,请李长同志和光辉同志找高玉谈一下。"林一达摸了摸额头,停下来,对组织部长彭松林道:"进入下一个议题吧。"

彭松林把面前的笔记本推了推,然后打开文件夹,翻了几页,才道:"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指示和目前的干部队伍情况,拟对部分县直单位和乡镇人事进行小范围调整。我们拿了个初步意见,请大家讨论。"

这意见,在之前的书记办公会上,已经过了一遍。杜光辉没有参加,他请假了。一般情况下,他尽量不介入人事问题,这是他的一个原则。有一些挂职干部,到了地方后,逐渐地陷入了地方的许多矛盾之中。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过问了人事。人事是最复杂的。说起来,一个县,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但是在一般干部的心目中,最重要的还是人事调整。议论人事,评论人事,调侃人事,揣测人事,是很多干部茶余饭后的必修课。干部们拢到一块,最喜欢打听的也是人事。某某位子空了,应该是某某人来当。不过,也有可能是别的某某人。某某人后面是县委某领导,甚至是市委某领导与他很熟。民间组织部因此形成。而且,奇怪的是民间组织部往往猜得很准。这里面,一个原因当然是用人导向问题,民间组织部的猜测,也是在充分揣摩领导意图的情况下进行的。另一种更深层的原因,还是来源于高层。高层领导透露的口风,或者某些干部自己有意识地造造声势。有好几次,就有人在杜光辉面前探听口风。杜光辉只是一笑:"我是挂职的,不问这事。"

一次说了,人家不信;二次再说,将信将疑;三次又说,没人再问了。

这次人员安排其实也就两个位子能引起常委们的兴趣。一个是人事局长,一个是矿产局长。人事局长吴昕,两个月前被查出得了癌症。目前正在医院治疗,他自己要求不再担任人事局长职务。原来的矿产局长凌穆,调到省矿产局了。这两个位子,在桐山都算是最好的位子之一。特别是矿产局长,有人形容是半个县长。桐山是矿产大县,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来源于矿产,矿产局下面管着大大小小的一百多座矿山。而且,矿产局下设的安全局,对于各个矿山来说,更是意义非凡。这样一个大局,也可以说是关系桐山经济命脉的大局,局长人选自然是至关重要。书记会上,林一达和李长,也就人选发生了争执。林一达推荐的是现任城关镇的书记程汉。而李长认为程汉为人过于冲动,不适合干矿产局长。他推荐了现在的宣传部副部长徐亚辉。徐亚辉在到宣传部之前,是底下一个镇的党委书记,现在在宣传部是常务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