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良宜(第3/3页)

海良宜咳了起来,他干瘦的手颤抖着以帕掩血。他咽了些唾液,缓缓环视着这大殿,接着缓缓环视着这些脸,最后看向太后。

“当年李氏为王,天下经历数年征伐终于归一。百年以来,大周历代朝臣无不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永宜年间阒都城墙虽然陈旧,但其风骨犹在,气魄犹存。永宜年初,渝州齐惠连连中三元,太学就此鼎盛。姚家三师虽是世家出身,却广开言路,不拘一格提拔贤才。今日还在这朝堂上的寒门学子,多是那段时期涌入朝中的。”

孔湫俯首,在回溯中,忍不住低声呜咽起来。

“然而永宜中兴不过是昙花一现,十年才到,光诚爷便龙体抱恙。而后世家再度兴盛,门第之见分划太学,永宜年至咸德年间,阒都没有寒士入朝,这是世家的朝堂。”

潘祥杰面色讪讪,叩着头不作声。

韩丞想要说什么,海良宜却骤然提高了声音:“咸德年间,国库空虚,臣请求花思谦交账,他协同当时还任各部尚书的世家官员避而不答,屡次敷衍!同年厥西遇灾,哀鸿遍野,臣再次逼迫花思谦交账,他闪烁其词,不久后中博兵败,战后六州粮仓一夜全空!这笔账,直到今日,花思谦也没有交代清楚!是他的错,还是在场诸位推波助澜的错?!”

潘祥杰一惊,赶忙说:“此事当时大理寺已经——”

“臣海仁时,自归朝以后,屡次进谏,要求公验韩氏皇嗣真身。韩丞迟疑不决,至今不肯交付托孤私信,无法,臣便主持内阁探寻皇谱,最终奏请太后,择立槐州燕王一脉为储君,无果。”

太后被这激昂的语调震退了半步,那珠帘“哗啦”地散在她身上,她惊疑不定地看着海良宜。

海良宜在燃烧,他胸中的怒火压抑了整整三十年,此刻烧得他意气重现,烧得这满堂震惊,他说:“国之衰微,这是我为元辅的错!我一生为君进谏,得而不得已然无畏!既然生谏不能,那么今日,我便死谏大周!储君可立,但绝不能册立韩家小儿!储君可立——”

说时迟那时快,海良宜振起的衣袖犹如焚烧的落叶,在众人眼前随风而起,跟着一声惊天动地的重响,血花迸溅。

满堂死寂,太后手脚冰凉,险些滑倒在地。她的眼睛艰难地追寻着,从那溅开的鲜血,落到了海良宜身上。不消片刻,满朝官员惊声而起,孔湫几乎是膝行着爬过去,扶着海良宜。

“仁时……”太后声音颤抖,“何至于……何至于此……”

这一撞,彻底撞断了韩丞的退路,海良宜以死成就天下文士的怒火,韩家小儿永远当不了皇帝。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自寻骂名,谁就是来日天下文人眼里的眼中钉。但是就算是韩丞,也惊愣在地上,他做梦都没有想到,海良宜会做得这样决绝。

海良宜满面血水,仰身望着高不可触的苍顶。

他一生都在求稳,然而最后这一刻,他激进了一回,成为了大周爆开的烈阳,在那漆黑的夜里燃烧起无数道光。他胸口的仙鹤被染红了,随着残存的起伏,他紧紧攥着孔湫的手。

“泊然……”海良宜轻声说,“……我……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