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后记 爱和自由的背后(第2/2页)



  艾米一家老少过去劝打时,邻居大人却训他们:“早就看不来你们教育小孩的方式了,把个孩子像供祖宗一样地供着,告诉你们,棍棒底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才,娇儿不孝,娇狗爬上灶。我跟你量死了,你们那孩子长大了肯定不孝顺你们。”

  这对夫妻所说的,虽然不是原声、也不是原创,但它至今仍在中国城乡各个角落,被广泛复制。领略了艾米如今的幸福生活,再想到邻居早年对艾米的“断言”,我直抒胸臆般地感到,柏杨先生真是位先知!他为这类中国病的诊断是:“没有包容性的性格,如此这般狭窄的心胸,造成中国人两个极端,不够平衡。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卑,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傲。”(《丑陋的中国人》)

  处处以孩子的感受为中心,不为“君、臣、父、子”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容,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当今的家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不是异类也是少数派。现实中,许多家庭的亲子关系不同程度的扭曲,甚至乖张,常见老少三代充斥各色暴力,概因“窝里斗”成为了家庭——社会最小细胞的基因。放胆想象一下,那位邻居哥哥如果“成才”了,他会不会把他的成才,归因为父母的棍棒教育?那么,他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将何以为继?对此,尼采有一句常常得到实例印证的名言:“双亲在性格和观点方面的未消解的不和谐音,会在孩子的心灵中继续奏鸣,并造成他的内心痛苦史。”(《父母的愚蠢和童年的悲剧》)

  对于下一代,到底,什么才是恰当的爱?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憨包子与小丫头》也把牌底亮给了大家,再借用柏杨先生的话表达,那就是:“想办法把自己培养成(艺术)鉴赏家。”

  艾黄大家庭个个书香门第,人人具有很高的审美品位,天天诗书琴艺大串联,连太奶奶都能抱着重孙子黄米米,用电子琴弹奏合唱几曲——多么感人的绮丽画面!有著名教育家曾给彷徨的父母们植以信心:假如你的孩子从小接受艺术熏陶,这位孩子将来坏不了。通过网络,我们一百个放心地,将爱的目光投射到黄米米和虾头妹妹上,同时,让这双天使宝贝的童言稚语,带给我们开心和快乐,在头顶的星空上增辉。

  我觉得,教育,是一个人或群体的世界观,对包括下一代在内的人们所产生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在以自己或群体为主的辐射范围内,时时刻刻以渗透的方式,发生着作用,并不只存在于大人和自己所生的孩童之间。顺此祝愿每位天使,都能获得一座最大号的圆规,倚靠亲子的力量,在精神上画出属于自己的广褒世界。

  知傻Tandy在序言中展望未来,她说道:“希望艾米黄颜的儿女、儿女的儿女在源源不断的爱意中长大,知傻们也和艾米黄颜一起慢慢变老,到那时,我们都白发苍苍,艾园里的一切也将成为了不起的财富,代代相传。”

  爱和自由的真谛,通过艾园星火燎原,知傻将会越来越多,遍布华语各地。对我来说,这样的展望,不仅仅是希望,还是我的信念,我们共同的信念。

  红西子2009-2-24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