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意外的收获(第3/6页)

于亮就点点头,心说唐书记看来已经不把这些“政绩”看在眼里了,要是在别的城市,只怕会为了接待工作斗出花来,更别说这些事本来就是唐书记做的,但唐书记一句“由向东市长负责”就轻轻放下,境界就是不同。

于亮就又拿出一份文件,说:“唐书记,您看看这个。”

唐逸接过,是一份文稿,题目是《“经济奇迹”的隐忧》,文章里,提到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来,共和国经济一直保持其他国家很少见到的持续高速增长势头。不少人认为共和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甚至将共和国罕见的经济增长过程视为一个“奇迹”。但文章里认为,这是一个虚假的“奇迹”,例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是共和国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但这种增加主要源于大量工人从农业等相对低效的行业转移到制造业,而不是劳动者技术水平的提高。实际上,共和国的劳动生产率在世界上排名百名之外。

文章又指出,过低的劳动力再生产水平,对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体显然不是一种正常现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在工资水平相应提高,劳动者无法合理分享到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在利润总额和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的同时,共和国家庭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却持续减少。近年来,共和国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共和国财政收入增长31%左右,是GDP增长幅度的近三倍。共和国政府一年花的钱约等于3.7亿个城镇居民或12亿3000万农民一年可以花的钱。政府财政税收约等于民间可支配收入总额的一半,而美国政府财政税收只相当于民间可支配收入总量的四分之一。

如此种种,造成贫富差距被进一步拉大,共和国财富及收入分布不均程度逐年升高并达到危险水平。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反而变得越来越尖锐,一旦经济下滑,各种矛盾可能就会更加尖锐甚至引起社会动荡。

简单来说,作者认为共和国经济增长中,广大民众并没有从中得益,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正常的。同时抨击了共和国政体的一些弊端,例如说国内城市居民的总体收入中,有三分之二是通过非工资的方式所取得。这些非工资收入经营、技术所得外,还有灰色的腐败。

又说了由于对政府财政预算过程的监督形同虚设,使得各级政府多热衷于搞形象工程,兴建政府机构所用的楼堂馆所,并在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又不创造就业的工业项目上大量投资,这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温床等等等等。

唐逸看得皱起了眉头,其实这篇文章里很多东西高层又怎么会不知道?但社会主义进行市场化的改革真是如同前人所说,在摸着石头过河,出现各种问题是难免的,出问题就要纠正,而这种纠正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奏效的。

于亮笑着问:“唐书记,你看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唐逸摇摇头,“书生意气,除了抨击,没有半点实质性建议。”

于亮本以为这篇文章会被唐书记赞好呢。这些日子以来,他也大致了解了唐逸的性格,唐逸并不讳言一些政策的缺失,不像一些干部对中央国策奉若神明。这也得益于唐逸身后的集团本身就是制定国策的参与者,唐逸从来不认为中央就不会犯错。

但没想到唐逸倒是对这篇文章不大瞧得上眼,于亮就换了话锋,笑道:“是黄海大学的一名经济学副教授,他这篇文章报刊不给发表,他就到处宣扬,影响极为恶劣,公安机关正准备批捕呢。”

唐逸就摆摆手,“那也不必,没那么严重。”想了想,说道:“约他今晚和我见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