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第2/7页)

结果什么可怕的事情都没有发生。

除了晚上那一阵朝着大夏宫而去的铁蹄,再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动静。

夏国的百姓战战兢兢地走上大街,城门和内城门横七竖八的倒卧着许多魏兵,也有一些依然值守的,虽然对他们的态度不大客气,呼喝着让他们离开一射之地,但总体来说,没有攻城时的那么可怕。

对于百姓来说,这已经是天大的喜讯了。

能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统万城一破,就有无数鲜卑将领希望拓跋焘率领大军进城洗劫钱财,结果拓跋焘一指大夏宫,笑着大声道:

“你们都知道夏国的两代君主都穷奢极欲,自当知道百姓穷苦的没有几件像样的东西了。我们攻下统万城,难道就用那些破烂玩意儿犒劳我们的勇士吗?去吧!去攻下大夏宫,拿走赫连昌的宝贝!那才是值得你们拥有的宝物!”

就这样,被忽悠着冲进大夏宫的将军们就再也没有出来。

他们兴奋地扫荡着大夏宫的财物,并且以“这以后可能是我的东西哟”的小心态度将它们收集起来,堆砌在各个大殿的中心。

第二天一早,拓跋焘起了床,知道再继续忽悠下去将士和兵卒都要哗变了,索性就在夏国的大殿上开了朝会,论功行赏,犒劳三军,安抚降臣。

经过一夜的计算,夏国在统万城里的亲王、将军以及夏国开国皇帝赫连勃勃的后宫嫔妃、赫连昌的后宫和妃妾、公主宫女等,有数万人之多。

打下了夏国后,共计获得夏国的马匹三十万匹、牛羊千万头。国库中奇珍异宝、车辆、器物等多的不可胜数。

拓跋焘坐在赫连昌那由黄金和各种珍贵珠宝打造而成的御座上,听着清点的官员一点点报出数量,摇着头和兴奋至极地百官们说道:

“这么一听,我觉得我这个皇帝当得好寒酸啊……”

众人笑了起来,纷纷夸奖拓跋焘的节俭和慷慨。

拓跋焘几次用兵其实都得到了巨大的财产,但这些钱财大多用于继续打造武备、修建太学、以及赏赐百官和将士去了。

拓跋焘知道没有俸禄制度的魏国很容易产生动乱,可要想改革,又没到时机,所以只能以重伤来杜绝腐败的开端。

若是有正当的赏赐还贪污受贿,拓跋焘也没啥好脾气,杀了就是。

“我的太极宫太小,养不了数万女人。”拓跋焘想了想,“这些宫女一辈子也出不了宫,外面却有无数男人没有媳妇,将这些宫女按照品阶和年龄,赐予有功的将军和将士吧。功曹按这次攻城所获的军功分配,几位大人要辛苦了。”

他说的是负责监察赏赐分配的御史台官员。御史台在北魏的朝廷中几乎没什么用途,因为有大量的白鹭官取代了他们的作用,但对于监察赏赐的发放,这些“御史”们都很用心。

御史大多是汉人,识字会算,很难唬骗他们,拓跋焘用的也趁手,出门打仗,都带上不少御史,专门用于事后的监察。

将宫女们分配完后,又开始按照灭夏之战的贡献大小,分别奖赏将士。这些人辛苦了两年,周几甚至客死异乡,拓跋焘知道他们攻打统万城几乎没有得到什么东西,奖赏的也就特别慷慨。

直到后来司徒长孙翰脸都绿了,一个劲的咳嗽,拓跋焘才意识过来自己发的太欢了,收敛了一些。

长孙翰和古弼等人对视一眼,忍不住摇了摇头。

有个算学不好的君王真是要命,回头得到的还不够赏赐的,叫夏国剩下的百姓喝西北风去?

以后还要继续治理夏国的,把牛羊粮食全拉走了,被留在夏国的这些百姓吃什么,喝什么?

比长孙翰他们的脸还要绿的是夏国原本的大臣们。夏国的太史令张渊、徐辩相当于夏国的宰相,仍然被任命为太史令。统万城以后变成“统万镇”,成为新的军镇,镇守夏国,这些文臣需要留在夏国一段时间,让夏国休养生息,能够恢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