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第3/7页)

贺穆兰听不懂匈奴话,所以她不知道这两人真的是在沟通,还是在算计着如何糊弄过去这次,但贺穆兰相信人性。

她相信只要是人,都是趋同于更光明磊落,更有身份的活着。哪怕有一丁点的机会,对于这样年纪的少年来说,都不愿意偷偷摸摸像是见不得光的老鼠一般生活的。

姑侄两人商议了一会儿,赫连明珠突然对贺穆兰行了个大礼,趴伏下去,开说说道:“他们都说您是将军,您又表现出对魏帝十分熟悉的样子,那一定是魏国大可汗身边之人。这位少年是平原公的长子赫连止水,夏国太史令张渊的重外孙,我若将他交给您,您能保他不死,平安地长大吗?”

贺穆兰一听到这孩子的身份,顿时瞪大了眼睛:“什么?他是太史令张渊的重外孙?”

她听若干人说过,就是张渊让叛逃的狄子玉转达了他的“诚意”,结果魏人全都相信了他因重外孙死而对赫连昌的“仇怨”,实施了北门外的计谋。

而后的结果她也看到了,拓跋焘站在北门外大骂张渊“居然敢设计我们”,赫连昌也成功从西门跑了,这位老臣用自己的行为告诉了世人,虽然赫连昌这位君主对自己不义,但他却不能对自己的君主不忠。

“正是那位的亲眷。”赫连明珠不知道贺穆兰为什么会惊讶,但张渊在诸国之中的名气很大,又曾是前秦皇帝苻坚的侍郎,历经四十余载,他会听过也是正常,所以继续问道:

“你能保证吗?”

贺穆兰摸着这孩子头的手顿住了,这样的举动让赫连止水不安的抬起头看向贺穆兰。

贺穆兰慎重地思考了一会儿,用一种正常人一看就不是敷衍的严肃态度对着怀中的这个孩子开了口。

“你是张史令的亲人,理应懂得汉话,对不对?”贺穆兰用了汉话,那孩子果然用正宗的“洛阳雅音”回了一句“听得懂”。

这雅音比贺穆兰的魏国方言版还要正宗。

“我并不能保证你不会死,因为我不是那位陛下,也不知道夏国日后的命运如何。”

“但就在我们攻城之前,我们的那位陛下还在绞尽脑汁的思考,如何能将夏国的伤害减弱到最小,能够不让自己的部下对夏国的百姓造成刻骨的伤害,结下仇恨。对于我们的陛下来说,夏国一旦被攻破,夏国的子民就是他的子民,夏国的百姓就是他的百姓,屠城或者引起灾难,都是对我们自己的损失。”

贺穆兰不要脸的拼命往拓跋焘脸上贴金,希望能让这个孩子的恐惧心降到最低,不至于一开始就抱着满腔的怨怼对待未来的“主君”。

拓跋焘也许是个很英明的人,但英明的人并不代表可以坦然对待别人的冷脸和完全掩饰不住的敌意。

“赫连昌出城时,陛下带着我们,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就是为了要生擒他。其实将赫连昌杀了更快,十几万人一阵乱射,赫连昌也活不了了。但为了能抓住他威胁夏国的文武百官投降,我们不得不大费周章。”

“只有统万城和平的开城投降,统万城里的人才能得以和平的归顺魏国,不至于因为抵抗而造成生灵涂炭。我知道我们是带着大军踏平夏国之人,说这样的话很虚伪,但在这个乱世,能有这样想法的君主,是很少很少的。”

“夏国是第一个被我们大魏灭掉的国家,未来还有更多。凉国、燕国、秦国,我们魏国压抑了许久,终究是要等到将他们扫平的这一天的。就算为了做给其他的国家看,陛下也不会大开杀戒,更何况陛下很欣赏平原公,连赫连昌抛下城墙的那些头颅都派人冒着危险捡了回来。所以我有九成肯定,他不会为难赫连止水。”

“在我们魏国的军营里,有高车人、有汉人,有杂胡,有各种其他小国的后代,甚至还有柔然的叛将归顺,也得到重用。秃发鲜卑的王子灭国后,在魏国担任了重要的位置,我们魏人都很尊敬他,我们并不是只用鲜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