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奏 一个益州人在武昌 第四章 暗流与洪流

通常来说,敦睦馆与成都之间的外交联络通道一共有三条:普通信件与文书一般交给有蜀汉官方背景的商船队传送;保密文书通过武昌西牛津码头的外交船只送回蜀汉;而特别紧急文书则会使用吴国的陆路驿道由武昌直接送抵江州。

现在牛津码头的外交船只已经无法使用,陆路驿道更不可靠,薛莹完全可以随便制造个借口,让文书在路上延迟几天。荀诩看起来只有一种选择。

他转身上马,抖动缰绳向着武昌东侧的龟山码头奔去。

龟山码头是武昌最大的民用港,与武昌的方山港一东一西支撑起长江流域商业活动的水路枢纽网络。龟山港口里常年客商云集,除了东吴与蜀汉的商旅以外,甚至连曹魏、西域、邪马台、高句丽、身毒等地的商船也能见到,放眼望去一片五颜六色的商旗,十分热闹。码头旁边还特意建有商栈、旅店以及其他服务型行业,以方便来往商人,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武昌的卫星镇。

荀诩到了龟山码头以后,高举着敦睦使的旗号呵斥路上的行人与牛车让开,无视“禁止马驰”的标志牌,直接纵马来到了蜀汉商船专用的停泊区。

作为东吴的重要盟友与贸易伙伴,蜀汉商队在吴国经济中占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出于外交与经济目的,吴国在龟山码头特意设置了一个汉商榷所,专门用来停放蜀汉籍的船队。码头的守卫一看到荀诩举的旗帜,也不敢拦阻,让他一路畅通无阻地跑到了汉商榷所泊位之前。

此时停泊在这里的商船足有二三十条,每一条船上都挂着两面旗子,一面是象征着蜀汉船籍的炎汉黄旗,一面是自己的商号标旗。黄旗高挂正中桅杆,标旗则挂低一格。荀诩骑着马在码头边上转了一圈,来到一艘标旗写着“糜”字的青桐大船之前。

这是一艘属于糜氏家族的商船,糜家在成都是赫赫有名的豪商,其家主就是昭烈皇帝麾下的老臣糜竺。糜竺早在徐州时就是身价亿万的商人,后来追随刘备入川,被封为安汉将军;因他弟弟糜芳投降了吴国,糜竺十分不安,最后竟病死于章武二年。他的家族从此不再参与政治,而是重新回到商业领域发挥糜家的特长,蜀汉朝廷也在政策上多加扶持。久而久之,糜家便成为了蜀国举足轻重的豪商,麾下的商船队有几十艘之巨,比起糜竺当年的资产还要多。敦睦馆的日常文书就经常通过糜家船队送回益州。

“敦睦馆急使!有人在吗?”

荀诩冲着船舱里大喊,很快一个商人打扮的老人走出来,用手遮住太阳光朝荀诩这边望了望。一见敦睦使的旗帜,老人面容一凛,急忙走到船头,双手抱拳恭敬地鞠了一个揖:

“不知大人到此,有失远迎,小民糜范当面恕罪。”

荀诩也不跟他客套,从马上跳下来直接走到糜范跟前,急切地问道:“你的船现在可以起锚吗?”

“随时可以……不过……”糜范面露犹豫神色,“这条船在等一批鸡舌香进舱,恐怕要今天晚上才能装完。”

“调别的船去装,现在有紧急文书需要立刻送去成都。”荀诩的口气里没有商量的余地。

糜范看看荀诩的表情,商人的经验告诉他与眼前这个人争辩有害无益。于是他乖乖闭上了嘴,将荀诩请进船舱,备好上茶,然后叫身边的小厮去把还在岸上逍遥的水手们尽快找回来。在等候的时候,糜范注意到这名敦睦馆官员将手指交叠在一起,一直不安地向码头入口望去,心里暗自猜度这一定是一份不得了的文书。

过了约三柱香的时间,水手们陆续回到了船上,糜范催促他们立刻扯帆拔锚,准备启程,然后回到船舱讨好地对荀诩说:“大人,这条船已经准备就绪了。”荀诩的表情稍微松懈了一点,糜范可以听见他轻轻地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