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杨生花(第4/8页)

船搁在礁石上好几天,风浪也渐渐平复了。船上死剩的人都引领盼顾,希望有船只经过,好救度他们。希望有时也可以实现的,看天涯一缕黑烟越来越近,云姑也忘了她的悲哀,随着众人呐喊起来。

云姑随众人上了那只船以后,她又想念起媳妇来了。无知的人在平安时的回忆总是这样。她知道这船是向着来处走,并不是往去处去的,于是她的心绪更乱。前几天因为到无可奈何的时候才离开那城,现在又要折回去,她一想起来,更不能制止泪珠的乱坠。

现在船中只有她是悲哀的。客人中,很有几个走来安慰她,其中一位朱老先生更是殷勤。他问了云姑一席话,很怜悯她,教她上岸后就在自己家里歇息,慢慢地寻找她的儿子。

慈善事业只合淡泊的老人家来办的,年少的人办这事,多是为自己的愉快,或是为人间的名誉恭敬。朱老先生很诚恳地带着老婆子回到家中,见了妻子,把情由说了一番。妻子也很仁惠,忙给她安排屋子,凡生活上一切的供养都为她预备了。

朱老先生用尽方法替她找儿子,总是没有消息。云姑觉得住在别人家里有点不好意思。但现在她又回去不成了。一个老妇人,怎样营独立的生活!从前还有一个媳妇将养她,现在媳妇也没有了。晚景朦胧,的确可怕、可伤。她青年时又很要强、很独断,不肯依赖人,可是现在老了。两位老主人也乐得她住在家里,故多用方法使她不想。

人生总有多少难言之隐,而老年的人更甚。她虽不惯居住城市,而心常在城市。她想到城市来见见她儿子的面是她生活中最要紧的事体。这缘故,不说她媳妇不知道,连她儿子也不知道。她隐秘这事,似乎比什么事都严密。流离的人既不能满足外面的生活,而内心的隐情又时时如毒蛇围绕着她。老人的心还和青年人一样,不是离死境不远的。她被思维的毒蛇咬伤了。

朱老先生对于道旁人都是一样爱惜,自然给她张罗医药,但世间还没有药能够医治想病。他没有法子,只求云姑把心事说出,或者能得一点医治的把握。女人有话总不轻易说出来的。她知道说出来未必有益,至终不肯吐露丝毫。

一天、一天,很容易过,急他人之急的朱老先生也急得一天厉害过一天。还是朱老太太聪明,把老先生提醒了说:“你不是说她从沧海来的呢?四妹夫也是沧海姓金的,也许他们是同族,怎不向他打听一下?”

老先生说:“据你四妹夫说沧海全村都是姓金的,而且出门的很多,未必他们就是近亲;若是远族,那又有什么用处?我也曾问过她认识思敬不认识,她说村里并没有这个人。思敬在此地四十多年,总没回去过;在理,他也未必认识她。”

老太太说:“女人要记男子的名字是很难的。在村里叫的都是什么‘牛哥’‘猪郎’,一出来,把名字改了,叫人怎能认得?女人的名字在男子心中总好记一点,若是沧海不大,四妹夫不能不认识她。看她现在也六十多岁了,在四妹夫来时,她至少也在二十五六岁左右。你说是不是?不如你试到他那里打听一下。”

他们商量妥当,要到思敬那里去打听这老妇人的来历。思敬与朱老先生虽是连襟,却很少往来。因为朱老太太的四妹很早死,只留下一个儿子砺生。亲戚家中既没有女人,除年节的遗赠以外,是不常往来的。思敬的心情很坦荡,有时也诙谐,自妻死后,便将事业交给那年轻的儿子,自己在市外盖了一所别庄,名作沧海小浪仙馆,在那里已经住过十四五年了。白手起家的人,像他这样知足、会享清福的很少。

小浪仙馆是藏在万竹参差里。一湾流水围绕林外,俨然是个小洲,需过小桥方能达到馆里。朱老先生顺着小桥过去。小林中养着三四只鹿,看见人在道上走,都抢着跑来。深秋的昆虫,在竹林里也不少,所以这小浪仙馆都满了虫声、鹿迹。朱老先生不常来,一见这所好园林,就和拜见了主人一样,在那里盘桓了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