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Winston·(第3/4页)

尽管其中有几段,是他认为写得极为精彩的。

“……也许《真理报》的编辑觉得,在某个时刻,英国人或许会幡然醒悟,意识到南非这片土地并不值得花费如此之多纳税人的钱财,从而便有礼貌地向德兰士瓦共和国的人民打声招呼‘真是对不起,将您的国家糟蹋了这么久,还杀了这么多您的家人。现在我们要离开了,您可以继续自己的生活了,日安!’就像任何一个英国人不小心踩到别人菜园里的花时会说的话一样,接着便收拾行囊回家。

不,这场战争不会结束,直到德兰士瓦共和国及其保护国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否则那些政客永远也没法给自己的选民一个交代,想象这场对话——

‘张伯伦先生,请问我今年缴纳的税去哪儿了?’

‘史密斯先生,我想你会很高兴的得知,英国政府把它花在了南非的战场上。’

‘是吗?但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完全没有,先生!因为我们打到一半,突然发觉这场战争对南非人民来说是一场极其不幸的悲剧,于是我们就决定让士兵们回来。但是大英帝国感谢你的付出,先生,请在下次大选中再投我一票。’

相信我,这些政客永远不敢将事实告诉他们的选民,于是他们就只能咬牙坚持下去。如果按照《真理报》编辑的逻辑,看来从嘴皮子上取得的和平就叫做对无辜人民的压迫,然而挥舞着带血的枪支大摇大摆地入驻他国首都,就叫做振奋人心的胜利。”

还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乔治丘吉尔先生与温斯顿丘吉尔先生所做的,是在满足英国打响这场战争的终极结果的同时,尽可能地维护德兰士瓦共和国的利益,确保无辜的南非人民不至于因为这场战争而受到太多折磨。

我相信,保罗克鲁格,德兰士瓦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这位曾经亲自前来伦敦与英国交涉,从而争取共和国的独立权的斗士,也曾如同《凤凰报》的记者般想过为自己的国家赢得一个体面的退场。只是,在国家的面子与人民宝贵的性命之前,这个值得尊敬的老人选择了后者。”

如果不加上这么一个争议的标题,而作者改为一名男性,那将会是一记非常漂亮的反击,温斯顿心想。但他跟康斯薇露一同在南非大陆上度过了几个月,足以让他了解她的为人。在这方面她绝不会妥协。哪怕焦点会完全偏离她的文字,集中在她的性别上,也改变不了,她想要全世界知道这是一篇由女人写成的报道,这一点。

他甚至不知道她哪来的精力,在会议与宴会的间隙里还能抽时间去思考出这么一篇文章——它的字数之多,占据了正正三个版面,几乎将所有点名批评自己与她的报纸都挨个反击了一遍。

也许,自己的猜想果真是正确的……毕竟,只有那么一个答案可以解释自己在矿坑里听见的声音。

不,温斯顿,你实在想得太多了,这根本就是没有任何可能的事情。温斯顿摇着头,想将那个不切实际的主意从脑海中甩出。你实在是太敏感了,他告诫着自己,昨天看见一只猎犬对着空气狂吠,你也能由此而想象出——

推门走入餐厅的阿尔伯特与康斯薇露中断了他的思绪。

他们尽管保持着距离,却仍然在视线碰上时有些羞赧地避开彼此,脸色微红。简直就像是一对刚渡完新婚之夜的小夫妻一般。温斯顿撇了撇嘴,将手中的《每日电讯报》递给了康斯薇露。

“看到了你的大作了。”他说着,话语里带着自己惯常的讽刺。

“你怎么知道那是我写的?”康斯薇露接了过去,有些困惑地看着自己,她的确没谈起过这件事。

“这上面的文字尽管与你平时的风格不似,然而里面隐含的思想我只见过你一个人谈起过。”温斯顿随口说了一句,随即又意识到自己险些将方才脑海里的想法说出——这不等于在暗示康斯薇露身边还有另一个“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