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Isabella·(第3/5页)

尽管半天之内,英国外交部就迅速澄清了那篇报道纯属胡说八道,刊登的照片全都是从第一次布尔战争过程中发布的照片里截取的——更何况,从詹森袭击发生到现在也就过去了一个多星期,没有哪个记者能够如此神速地将袭击发生后的照片送回英国,但这无济于事。愤怒的,被挑起了仇恨情绪的伦敦市民们根本不理会这篇报道的真实性,早在外交部得以澄清此事以前,这些民众们就自发地团团围在了白金汉宫,以及外交部与印度部办公室大楼外面,前者是在谴责女王不该罔视海外侨民的生命安全与权益,后者则是在要求政府直接出兵攻打德兰士瓦共和国。

这场动乱持续了两天,才被英国政府强制性地镇压了下去。不消说,国际上的媒体自然又大肆报道了一番英国人民的“好战情绪”,这么一来,德兰士瓦共和国方面便更加紧张了,他们不仅向德国,比利时,荷兰,美国等国家都发出了援助请求,更是将国内的军队全部调遣到国境边缘,以及与奥兰治自由邦接壤的地区,唯恐英国会从这两个战线突袭。在短短几日间,英国就成了众矢之的,各国都在谴责英国政府企图通过这场谎言煽动自己的民众支持一场并不正义的战争。

这把从一篇虚假报道里燃起的点点火苗,不仅引爆了英国与欧洲大陆勉强通过“光荣独立”而维持的脆弱平衡,更是烧到了阿尔伯特的身上。英国政府好不容易安抚了群情激奋的公民,向他们许诺大英帝国最为精锐的外交团已经在前往南非的路上,不日便能解决这一外交危机,转瞬报纸上就刊登出了“斯宾塞-丘吉尔家族被美国掌控,马尔堡公爵别有用心”的报道。指出在乔治·斯宾塞-丘吉尔参与补选的期间,大量的参选资金都由来自于范德比尔特家族的资助这一点。更若有似无地暗示了这是与阿斯特家族联手的范德比尔特家族为了能够协助美国政府插手进英国政治的一步棋着,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一次的外交任务失败,导致参与了詹森袭击的主谋们全被判处死刑,使得大英帝国颜面尽失。

原本,这样的消息若是在平时放出,相信这种传闻的英国人恐怕不会太多。但是在这一敏感时期,英国人只唯恐没有一个借口可以让自己向政府发泄不满,哪管得上这个借口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逻辑,一窝蜂的示威群众又一次涌向了外交部与印度部办公室大楼,要求英国撤下马尔堡公爵的外交官职务,另选一位“有胆量为了大不列颠的荣誉而与全世界为敌”的外交官。

在这样的气氛下,外交部不得不紧急对阿尔伯特亲王号下达了指令,命令军舰停留在直布罗陀,暂时不要前往非洲,免得为目前的局势火上浇油。至于阿尔伯特,张伯伦先生巧妙地玩了一个手段,他的确暂停了前者的外交官职务,但却没有撤下他被女王陛下所封的军衔,在军舰上,那仍然给予着阿尔伯特仅次于舰长的地位,使得他仍然有权限参与到一切事务中。

就在那时,伦道夫·丘吉尔夫人(伊莎贝拉仍然不习惯称呼她为珍妮姨妈)亲自给阿尔伯特发来了一封电报,告知他整个虚假报道一事都是库尔松夫人的所作所为,除了要在英国民众中挑起仇恨情绪,她还利用自己此前在上下议院中培养出的人脉,开始逐渐挑起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矛盾。

而这形成了一个越演越烈的恶性循环。

一方面,英国国内被库尔松夫人的手段推动的好战情绪,会进一步刺激德兰士瓦共和国的紧张局势,从而加速了其他欧洲列国对此作出的反应——德国原本并不打算调动自己驻扎在德属西南非洲上的5万军队,而是打算从本国调遣大约几千人的军力来协助德兰士瓦共和国,但是由于担心英国政府会在民意之下屈服,他们放弃了这一策略,而改为调动殖民地上的军队。因此,反过来,国际上的这些异动,又会将在主和派的压制下稍微理智的呼吁,推向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