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第2/3页)

汽车驶离,他在院子里站了会儿才进屋。

书房的书桌上摆了一张素描纸,盛夏又给他留言了。

这次的画工程量不小,分为两部分。

画的右边,画的是延绵不断的大山,山坳里有座小村庄,亮点是在山顶的一棵树上。

一个Q版的盛夏爬到了最高的树杈上,手里拿着类似望远镜的东西。

望远镜上写着:盛氏黑科技

边上还有独白:三哥,我看见你了。

望远镜眺望的方向,是一座大都市,还有一栋高楼,写着帝国大厦,边上某栋办公楼里,有个办公室给了特写。

房间的灯亮着,办公桌前,他正在看电脑。

电脑旁是手机,手机屏保是Q版的她。

这一幅画里,大山这边的天空,湛蓝,飘着朵朵白云,太阳高高挂在天空。

而城市那边的夜空,漆黑,皓月当空,还有许多小星星。

任彦东对着这幅画看了许久,拍下来后放到抽屉。

*

盛夏没想到小城会那么偏,她跟小姨奶坐飞机到了省城,市里没有机场,只有坐火车过去,还是普通的列车,没有高铁。

到了市里后还要乘车到县里,山路盘旋在山腰,路又弯又陡,不过沿途的景色美不胜收,是她没见过的。

小姨奶问:“夏夏,累不累?”

盛夏回头,“不累,挺好的。小姨奶,我们要几个小时才能到县里?”

小姨奶朝外看了看,“还得两个多小时。”

这么远?

盛夏接着问:“那从县里到村里呢?”

小姨奶笑了,“还得一个半小时。”

盛夏难以想象,在六七年前,夏沐是怎么走出这一片山区的?她每次到北京上学,该有多不容易。

难怪纪羡北会将夏沐捧在手心里疼,她都觉得夏沐不容易。

小姨奶说起她们村:“现在从县里回去方便多了,以前路都是土路,坑坑洼洼的,颠得不行,现在都修好了。”

她问盛夏,“夏沐,你听过没?她主持节目,我们村里最有出息的女孩。”

盛夏浅笑:“认识,还一块玩过,很漂亮。”

小姨奶:“就是她对象,给我们那边出钱修了路。”又说起村里,还有人给建了学校,还有人在县里开发了旅游。

一路上,小姨奶和盛夏聊着小村庄这几年的变化,时间过得很过,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县城的车站。

来接她们的是小姨奶的儿子,盛夏见过,喊他大伯。

大伯跟夏沐一个姓,也姓夏,他们那个村子有三分之一人家都姓夏,大伯是那个村的村书记。

大伯开了面包车过来,后面两排座位上全是书包,作业本还有文具,整个车厢里都弥漫着新书包的味道。

盛夏转身看了看,“大伯,你怎么买这么多学习用品?”她记得大伯家的孙子还不到一周岁。

大伯:“这是在教育局领的,给村里那些孩子用。”村里的老师没车,村干部加上他也就两个,还有一个既当会计又当电工,也不会开车。

这些学习用品都是一些大公司捐赠,每学期都有。车上新领的这些是下学期用的,马上放寒假,都会提前发给孩子们。

后来大伯专注开车,盛夏就没再多聊。

她拿出手机,终于有了信号,她给任彦东发过去:【三哥,我到了。】

任彦东现在还在飞机上,他那边已经是清晨。

睡醒一觉后,他正在看那些孩子们给他写的信。

有一封是二年级一个孩子给他写的,字写的很工整:

沈老师,我们都很想您,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有图书管了,有好多好多的书,都是我们没看过的。

老师告诉我们,那些书是您买给我们的,我们可高兴了,我们图书管还有个宣传栏,上边有我们很多人跟您一起照的照片,真希望您能看到。

任彦东没再接着往下看,他想了想宣传栏,还有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