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惊梦(第3/4页)

当初汤显祖写《牡丹亭》时,填到锦词佳句,写至惊梦寻梦处,忍不住痛哭流涕。他将自己所有的思想情感,都寄之于纸上,付诸在梦中。与其说他在为别人拟定情缘,不如说他在为自己批命。他走进自己亲手编织的梦中,没有想过,是否还能走出来。

逃不过因果的你我,总喜欢在茫然的时光里,探寻前世今生。那是因为,浮沉人生,太多沟壑难填。多希望走过千山万水,人间草木依旧可以安然无恙。而我们的沧桑,也只是为了见证生命存在的过程。但终有一天,时间会擦去所有痕迹,弥漫在世间飞扬的粉尘,也会静谧无声。

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一部《牡丹亭》,说的是戏中词,道的是人间情。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红尘男女为之不尽伤神,他们读完《牡丹亭》,就将自己封印在梦中,无谓过去与将来。

四百多年前,汤显祖因为一部《牡丹亭》,与一位叫俞二娘的女子,结下一段缘情。明人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里:“娄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词,未有所适。酷嗜《牡丹亭》传奇,蝇头细字,批注其侧。幽思苦韵,有痛于本词者……”俞二娘读了《牡丹亭》后,用蝇头小楷在剧本间作了许多批注,深感自己不如意的命运好似杜丽娘一样。于是终日守在闺房,郁郁寡欢,盼过几度春秋,没有良人入梦,最后“断肠而死”。

甚至还有江西人氏蒋士铨,在汤显祖逝世一百多年后,写了一部《临川梦》。而书中柳梦梅和杜丽娘幻影现身,俞二娘还魂,与汤显祖前缘再续,演绎了另一段惊人心魄的牡丹亭梦。这就是情之妙处,使得他们在生活中无缘相识,却在戏剧中浪漫相遇。世事本就是幻梦一场,在没有欺瞒,没有伤害的原则下,又何必在乎真假几何。

传说缥缈,却耐人寻味。后来,与《牡丹亭》相关的故事,不胜枚举。有杭州女伶商小玲,因爱情上受到挫折,演出《牡丹亭》时伤心而死。亦有许多平凡女子,读《牡丹亭》不慎入梦,让自己坠落情爱的轮回,一颗心无处安放。其实只要心中有爱,无论海角天涯,都会有一方宁静之所,将寂寞的灵魂收留。

想起《牡丹亭》中杜丽娘惊艳的眼神,看过之后,令人心旌荡漾,百转千回。直到有一天,与自己在镜中微笑对望,某个刹那,也流露出那样的眼神。恍然间,才明白,原来每个青春女子,都惊艳过,都有过让人看了便再也无法忘怀的眼神。原来每个女子,都做过一场牡丹亭的梦,在春天的枝头,开得绚美至极。

世间所有尘缘,都是劫数,是结伴而行,还是独身赴会,结局必然不同。但情缘有定,我们无从选择,只好顺应天命。相信在那个叫作缘分的渡口,无论是离散,还是相逢,都要各自珍重。看过多少人世风光,唯有一剪荷风,一滴雨露,一朵云霞,是真正的纯净。

记得杜丽娘初次游园时说过,一生爱好是天然。多少年过去了,这句话,始终深入我心。我是个厌倦深邃、渴慕简单的女子,喜欢一个人,倚着幽窗,听一出戏。看窗外繁花似雪,却只爱一叶薄荷的清凉。

尘世种种烟火,于我并无多少诱惑。喜好山水,不是为了遗世独立,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壮丽山河间,做到淡然心性,从容平和。尝遍百草,只为求得一味真药;穿越千山,只为找寻一个人。如果恰好遇见,就不要轻言别离,纵算有一天忘记,也相信还会重新记起。

梅雨之季,总是不肯消停,在这潮湿的日子里,有人心生烦扰,有人安然自处。而戏曲里的《牡丹亭》,像是老墙上湿润的青苔,在雨中无尽滋长。远处淡山薄水,霭霭轻烟,庭院几阵竹风,更添冷韵。此番情景,适合听曲做梦,用往事泡一壶清茶,不品,就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