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4/8页)

“谢谢,沃尔特。”希斯终于恢复了常态。

“不用谢。”沃尔特微笑着说,很高兴这个年轻人现在已经完全理解这项任务所包含的机会。

希斯回到办公室,仔细查看计算机欺诈和取证部门给的文件。有三位热心网友通过特勤局网站发来邮件,描述了在失聪群体聊天室引起广泛争议的一起欺诈案。

希斯阅读着大家的留言,没错,看起来的确像是欺诈案。婚礼用品店老板为此支付了昂贵的学费。其中一个跟帖的人引起了希斯的注意。这个人的发言理智冷静,语气充满关切。她不仅为这次欺诈交易辩护,而且希斯从字里行间中察觉到她也在为自己辩护。虽然她并没有承认自己参与了任何犯罪,不过她似乎过于维护欺诈事件。看来这人与本案多少有些牵连。心理分析不是希斯的专业范畴,不过他知道该去问谁。

他又浏览了另外两个网站的内容。上面同样出现了那两个登录ID,婚礼用品店老板同样在发泄愤怒,紧接着是匿名人士的辩护发言。匿名跟贴人建议企业和个人要如何阻止或至少减少未来可能出现的欺诈行为,在希斯看来,她的言辞十分真诚。

也许这就是计算机欺诈和取证部门的人放弃的原因。当一个人不得不借助翻译才能进行最基本的日常交流时,他或她才能理解三方交谈过程中需要的那种信任。作为一名聋哑人,为了同听觉正常的人交流,必须跟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分享自己生活中最隐秘的部分。所以当有人违背这种信任,就为了骗取一堆婚纱时,也难怪会引起一片哗然。

一片哗然正是事情的重点,计算机欺诈和取证部门的人通常不会遇到类似的情形,因为欺诈行为只有在没人察觉时才会成功。婚礼用品店老板的帖子就像在网络空间上扔出一枚枚手榴弹,弄得人尽皆知,所以类似欺诈行为长期存在的可能性极小。失聪人群也许不喜欢这场轩然大波,不过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会让更多人对欺诈行为保持警觉,有助于减少类似事件发生,骗子也很难再继续行骗。也许现在已经是这个状况了。他打算先快速浏览一遍,然后这件事就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

希斯有几个在计算机欺诈和取证部门工作时使用的匿名互联网帐户,能够让人无法发现他在用美国政府部门的计算机上网。如果有人想通过网络追踪他的地址,经过五个不同链接节点后,会发现他们找到的是查塔努加市田纳西大学的服务器。这是美国特勤局操控的几个转接点之一,目的是为了隐藏他们在网上留下的痕迹,不让别人知道他们正在调查什么。

希斯登录后发现最早的一篇帖子是几天前发布的。他浏览着这篇帖子下面的回复,帖子的内容引发了大规模的口水战,他能够想象出来,如同野火一般迅速传播到绝大部分失聪人网站。他把所有内容都抓取下来,然后用计算机程序检索里面的内容,找出相互关联的部分。

最先出现的两篇帖子居然有近三千人回复!这简直是疯了。到底有多少人会为了一个欺诈案争论不休?但是,希斯快速浏览内容时发现,其实不仅仅只有这一起欺诈案;一种犯罪模式渐渐浮出水面。

有些人提到其他受骗经历,骗子也是采用同样的方式,货物邮寄到私人邮箱地址后转寄到海外。一个词不断被大家提及。

非洲。

沃尔特的看法是对的。根据统计分析,这一事件还在持续升温,并没有像希斯期望的那样逐渐平息下来。希斯用软件分析过用户博客和聊天室留言的日期和时间戳。通常情况下,聊天室里引发大家关注的新闻经过最初一段时间的热烈讨论后会逐渐偃旗息鼓,然后被新的事件所取代。但是,关于欺诈事件的热烈程度却并没减弱,跟帖越来越多,发言越来越长,大家花更多时间来讨论这个问题。这一热点事件不仅没有消失,甚至还没有接近最高潮。当某种情况结束消失时,相关的讨论也会渐渐平息,可这一事件却还在持续发酵。两三天时间里有三千人回复!这简直就像他旁边书架上那本书的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