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家业(第2/4页)

“今年还像去年一样一块儿收割吧。”壮小伙儿已经摩拳擦掌。

陈望也站在人群里,微笑着对身边的陈麒说:“过了这一遭,前头便都是好光景了。”

温鹏家里是不怎么担心秋收的,他现在的目标是下林村里的大片农田。虽然早就让里长出言警告,但下林村到底没有陈家村这般周全的准备,四月和这次的洪涝将这一年的收成毁的一塌糊涂。

农田自然是良田,是农户们的命根子,可现在连命都快没了——接连的旱灾和蝗灾已经让下林村濒临崩溃,但凡能投奔亲人的早在蝗灾后就拖儿带女的去了别处,剩下的人苦苦挣扎,而洪涝则成了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如到处是卖儿鬻女,温鹏和陈家村的人愿意出钱买下他们的田地给他们一口吃的,甚至留他们做了佃户,他们只会心生感激。

这事儿是温鹏起的头,最好的田地自然紧着他先挑。不过他还是十分有分寸的连番推让,在族长里长和陈麒都买了些后才动手,用极低廉的价钱拿下了三百亩水田。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说大鈅朝的物价了。大鈅朝使用纹银和铜钱作为基本货币,纹银一两兑换铜钱一千文,大约是原初时代的500元左右。物价则和明朝中叶差不多:一石米一百六十斤,大概纹银一两;粗盐和猪肉都是10文钱一斤;而田价按照优劣分为四等,最上等的水田30两一亩,中等15两一亩,下等10两,劣等3到5两。

当初温李氏带着温鹏来投靠妹妹陈李氏,身上便带着三百多两银子,陈大牛家收回陈家水田后温家花钱买下陈鹏家的五十亩荒田就是劣等田,尽管如此,也耗费了温家大半的家财,幸而大鈅朝的赋税却是比明朝轻了不少,一家人勉强靠着这些田活命。

后来有了竹纸生意和香胰子,温家人的生活才慢慢好转。竹纸的分红一年有近六百两,香胰子则卖到200文一块的价钱,每次切出二十来块,温鹏隔三差五的在吉水县的五个镇轮番跑,一年也能赚个八百两。虽然中间一年大旱,竹纸的收成只有不到往年的一半,但四年下来,温家也有了不少积蓄,虽然建新房和挖水塘花了两千多两,温鹏手头还有一千多两的银子,全花在了买田置地上。

接连灾害下,最上等的良田都卖不出下等田的价格,下等劣等更是贱价到一两银子一亩,温鹏的目标从来不是上等水田,而是以中等下等为主。之前已经陆续买下了近两百亩地,加上这次的三百亩,温家一跃成为小有家财的地主人家。

“我现在就想着弟弟们赶紧科考,咱家的地就不用交税了。”温止掰着手指头算:“一个举人能荫两百亩,十倾五百亩地——出三个举人就够了。”

“三个举人,你说的简单,”温鹏心情极好,与她打趣道:“全大鈅三年才出八百个呢。”

“您就算对我没信心,也该对弟弟们有信心吧,何况还有文昌帝君保佑呢,弟弟们肯定能考上举人的。”温止说的信誓旦旦:“等咱家一门五进士的时候才是真的荣耀呢。”

“你突然这么嘴甜,是不是又要我给你添置东西?”温鹏佯作愠怒道。

“不,我只是又要折磨弟弟们了,”温止大大的叹了口气:“但是需要您帮忙。”

“说吧说吧,都听你的。”温鹏看她的样子也不免笑开了:“我们都明白,你是为了弟弟们好。”

“我是这样想的,童生试考的人多,怎么让考官眼前一亮呢?”温止歪着头认真道:“考官们看着许多字肯定头疼,只有字写的好才占便宜,能让人家多看两眼。之前弟弟们还小,力气不够,我怕伤着他们,所以只让他们就着清水写字,目的只在熟悉字形和写法罢了,真要把字写好却没这么简单——现在大弟都七岁了,我可不得抓着他练习书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