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遗偈有实证、悟道、警策的功能,若能形式简单、内容通俗,对于后人才有真正的禆益。

今年以来,佛教界有许多法师、居士相继示寂。

春天的时候,我们失去了世寿九十五岁的广钦老和尚,及九十七岁的李炳南老居士。

夏天,八十六岁的慧三长老在树林福慧寺合掌坐化,八十四岁的贤顿老和尚在台北临济禅寺安详圆寂,六十八岁的煮云大法师在凤山佛教莲社念佛而逝。

这几位都是对佛教有重大贡献,个人修行也严谨超拔的上人,他们的示寂固然是台湾佛界的损失,但从佛教生死无常、人命短促的观点来看,无非是一种自然的过程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位高僧大德都是预知时至,在极安详的情况下离开了他们示现度化的人间。煮云大法师在圆寂前二十天就预知自己死的时辰;慧三长老是在两天前预知时至,嘱咐弟子今后应该合作共修,圆寂当天仍作经行,沐浴后在沙发椅上合掌坐化。

广钦老和尚和李炳南老居士更是除了预知时至,还留了偈语,为人所传诵,广钦老和尚圆寂前对弟子说偈:“无来亦无去,没有什么事。”(后面这一句要用台语来念为“无什么大记”)李炳南老居士的偈更简单,是“一心不乱”。

七佛的遗偈

有一些知识分子在报纸上看到报道,问我:“为什么他们修持了几十年,只留下这么简单的话呢?”

是呀!这样的偈多么简单,是小孩子都能念的,一代高僧大德毕生研习修行,到最后要留下一句话时,为何没有留下高深的话语,而留下了如此简单的偈呢?

不仅高僧大德遗下来的偈,我们看起来好像不太高深,就是佛所留下的偈也貌似简单,我们现在就来看以前的佛灭后所留下的偈语:

毗婆尸佛: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尸弃佛:

起诸善法本自幻,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毗舍佛: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拘留孙佛:

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心;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迦叶佛: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释迦牟尼佛: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这七尊佛的遗偈,看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呢?然而这个简单是“三岁小儿也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是“此中有深意,欲辩已忘言”。

从七佛遗偈里,我们可以看出“偈”实在是佛教极大的特色,偈,就是佛家所作的诗,分为“通偈”和“别偈”两种,别偈就是四言五言七言而以四句成之者,通偈是不问长短和句数的诗。“偈”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联合美辞而歌颂之,一种是能摄尽其义之意。

佛教传入中国,禅宗大兴之际,可以说使“偈”成为一种辉煌光辉的形式,不但在悟道时有偈,颂赞时有偈,舒怀、忏悔时有偈,到要圆寂时也一样留下偈语,这些历代禅宗大德的偈不但是中国文学的宝藏,也成为修行体悟的启发与典范。

禅师临终时所留下的偈叫做“遗偈”,理论上,遗偈应是偈中的最精华,因为禅师示寂的时候,即使有再高的文学修养,也不会以华美的文句来说偈,那是由于遗偈有实证、悟道、警策的功能,若能形式简单、内容通俗,对于后人才有真正的裨益。而我们如果能静心回观历代禅师的遗偈,就能在最简单的字句里面,看到最精华的精神与境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