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搬迁(第2/3页)

她说到这里,微微叹了口气,很多时候,孩子是一个家庭联系的纽带。她以前没什么感觉,可自从生了女儿后,她能清晰地感觉到,婆家和娘家的关系一下子进入蜜月期,没有刚开始那么生疏,就好像上次,覃家人肯来村里居住,放在女儿没有出生前,那是不可能的事。

她很庆幸,他们夫妻的身体都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覃承毅没有杜善薇那么多愁善感,他的关注点在另一方面,感叹道:“没想到我们南山村的名声都传到邻市去了。”

“我听傅书记说过,之前县里做过一个宣传推广活动,把我们县的旅游景点介绍给邻市,我们南山村在其中,应该会有一点点效果。”杜善薇点点头,她知道县里还在各大高速公路路口做了一些广告,没想到真的有用。

当然,这可能只是个例,现在网络那么发达,说不定那对夫妻是从网上搜索来的。

杜善薇接着说起村民想故技重施,在村里开展捡椎子的活动。

“这个可以有,反正到时我们发布活动公告,想来的话,自然会有人来,而且整个12月份,不一定每天都那么冷,说不定有几天出太阳,温度没那么低呢。”覃承毅笑道。

杜善薇一想也对,他们这边的气候是越来越暖和了,温室效应的作用十分明显,每年寒冷的日子并不多。

“好吧,我们也可以提前宣传,我准备在大榕树广场那里做一排文化宣传栏,就是做那种防雨防晒的,外面有玻璃隔着,可以放久一点。”

“我想在宣传栏那里放几幅采摘活动的画面,并说明大致举办的时间,这样来过的人就能知道我们这里除了杜鹃花,还有其他活动可以期待。”她认真说道。

计划不如变化快,先前的宣传小册子上都有杜鹃花、度假山庄、20亩荷花田、许愿石、土地庙、水上餐厅、花间客栈的介绍,现在多增加几个采摘点,就要及时展现出来。

来这里的游客不一定能去村委那里拿旅游小册子翻看,但竖立在广场上的宣传栏,他们一定能看到。

“钱呢?从哪里用钱?”覃承毅学会杜积明那一套,一听说要做新的东西,立马问清楚关键。

杜善薇白了他一眼:“你怎么把大伯的台词给抢了?”

话是如此,她还是答道,“从集体经济收入出账,今年的农贸市场租金比去年多,去年2.6万元,今年收入3万元,可以使用。”钱不使用,留着能生小钱吗?

第二天上午,杜善薇在会议上提出这个宣传栏的议题时,大家都没意见。

接下来,大家进入正题,说起土家坳搬迁的事。

“既然做通徐江这户的思想工作了,那他们到底差多少钱才能建好房子?”杜善薇首先询问。

土家坳一共有三户人家,其中一户就是徐守家那户,他们家已经在镇上买了宅基地,目前在建房子。这户的思想工作好做,他们对能搬出土家坳求之不得,只是目前的资金都用在镇上的房子上,只能在竹根村先占着宅基地,等有钱再简单盖两间房。

反正他们除了祭祖和探亲,平时都不会回村居住,但看着南山村成为旅游景区,村委的其他村庄可能会得到发展机会,他们就不会轻易放弃应该拥有的权力。

另一户就是两位留守老人那户,户主叫徐江,他有两个儿子在外务工。

“是差钱,徐江的两个儿子都想盖房娶媳妇,可是他们的存款只有4万元,又想盖90平方的房子,正好三房一厅,刚刚够他们一家人住。”杜积明答道。本来两兄弟都不想出钱盖房,但一说到娶媳妇的事,快三十岁的他们立马就屈服了。

没办法,在乡下,想娶媳妇,有好的房子是必备条件之一。

“他们兄弟出去打工十年就挣了这么点钱?”黄臣健不敢置信,这可是两个劳动力啊。